張濤:攜善行一路留香
事跡簡介: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他挺起胸,遠走他鄉,用無聲的堅韌,鑄就人生的價值。致富后,他關注鄉親,心懷故土,用肩膀扛起鄉親的期盼:望著泥濘的道路,他出資50多萬修路;望著漆黑的夜晚,他出資40多萬裝燈;望著為春節發愁的鄉親,他買面買米買油送到家……
正文:
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懷揣夢想,奮力拼搏,事業有成!
張濤,臨泉縣張新鎮臨街的張寨村人,1968年9月出生,年少時家門不幸,父親和大哥相繼離世。十四歲的他不得不和母親一起照顧五個弟弟,支撐起這個家。到八十年代他懷揣夢想,跟隨著打工潮,外出打工。提過灰斗,看過工地,當過搬運工,做過洗車工,干過修理工……
直到2001年到山西從事鋼材行業,人生才找到支點,奮力拼搏,成立公司。他成了張新鎮的富人,但是心里惦記的仍是故土故人故情……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回饋鄉親,廢寢忘食,無怨無悔!
一
道路無泥濘,行人笑開懷
張新鎮是一個偏僻的鄉鎮,除了一條陶老貫通臨泉的主干道外,其余地方交通十分不便,特別有一條鎮上的主干路,是村民上街,學生上學,病人看病的必經之路,年久失修,凹凸不平,車子顛簸,行人嘆息。
張濤,看在眼里,急在心中。那時,因為鋼材掉價,他的公司運營情況并不是太好,也出現資金周轉和短缺的問題。但他知道“要致富,先修路,一人富不是真正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的道理。他不顧公司運營的艱難,決心自己出資重修這條路,不給鄉親帶來經濟負擔。
2009年7月這條盼望已久的路開始動工,于是烈日下總會有一個瘦弱的身影穿梭于修路工地,親自參與,親自指揮,汗水浸濕了衣衫,雙手磨出了血泡,他是農民的孩子,勤勞是他的本分。拉土,填土,鋪路基,壓路,澆灌……他贏得了鄉親們的交口稱贊。
于是一條寬敞的水泥馬路展現在人們面前,村民上街騎三輪,學生上學不趟泥,病人看病不嘆息。道路平坦,笑聲回蕩!
張濤的事跡受到張新鎮黨委政府和縣委縣政府的高度評價,在2010年被評為臨泉“十大嬌子”。他用赤誠奉獻,用腳踏實地的大愛情懷鋪成的那條路,一定會激發更多后來人沿著那條路走向遠方……
最后結算:
路長:一公里。路寬:五米。投資:五十多萬元。
二
路燈百數盞,旋向碧空生
望著走在水泥路上的行人,他笑了,笑的那么燦爛。雖然路修好了,但看到學生上燈自習,擔心孩子因為路黑不安全,成群結隊的家長站在學校門口焦急等待的情景。他又開始犯愁了。特別是當他知道2013年8月,一位產婦到醫院生產,夜里家人開著三輪車,由于天太黑,在三岔路下路的時候,看不清路,摔到路溝,產婦不幸死亡,還有腹中未出生的孩子。他知道這件事之后,悲痛萬分,決定為鎮上安裝路燈,讓夜晚不再黑暗,讓道路呈現光明,讓這類悲劇再也不會發生。
張濤現在雖然富裕了,但他還繼續保持著勤勞和節儉的習慣,不喝名貴茶葉,不吸煙,不喝酒,穿的是很樸素的衣服,住的是三間墻體開裂的瓦房,直到2014年由于孩子上學回來沒有休息,才建了新房。1.65米的個子,由于常年辛苦操勞,體重不到120斤。但他知道,善行永遠留香,大家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大家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這是他最樸實的想法。于是2013年10月,他親自到廠家訂貨,看質量,談價格,明性能。購買后,和鎮領導一起協商安裝路線,親自把關安裝……
于是夜晚不再黑暗,孩子在路燈下嬉戲,學生在路上放心行走,病人夜間到醫院不再擔心看不清路……
天空擋住了光明,他用肩膀扛起了鄉親的期盼,瘦弱的胸膛裝滿了鄉親的憂與喜。他總是在看,看看鄉親需要什么;他總是在想,想想自己能為鄉親做些什么。
最后結算:
燈數:一百三十盞。單價:三千三百元。投資:四十三萬元。
三
春節無憂事,鄉親笑歡顏
張濤的善行,得到村民的一致認可和稱頌,所以在2014年10月被村民推選為村干部。村里事務繁忙,他把公司的事情讓弟弟管理,一心撲在村里。經常到各自然村了解情況,對一些孤寡老人,定時去看望,送錢送物送溫暖。2014年底他又購買了120袋面粉,120袋大米,120桶油,親自將款物送到孤寡老人和家庭比較貧困的村民家中。一些村民感動的流下了眼淚。他卻很平靜的說:“這是我們該做的,大家能過好年,我才能過好年!”樸實的話語帶給村民的是陣陣溫暖。
除夕夜看到朵朵綻放的煙花,聽到陣陣的歡歌笑語,聞到股股撲鼻的香味,想到自己為村民所做的一切,他很欣慰,他無怨無悔。上善若水,大愛無疆,人生的價值就是在付出中得到實現和升華。他在思索一個更遠的問題:在家鄉開辦加工公司、種植業公司,帶領更多的村民致富,讓更多的人享受生活的快樂。
最后結算:
捐物:一百二十袋面粉,一百二十袋大米,一百二十桶油。總價:一萬七千多元。捐錢:一萬三千多元。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滿載贊譽,淡然視之,繼續前行!
2009年,被評為張新鎮“五好家庭”。
2010年,被評為臨泉“十大嬌子”。
2013年,被授予“突出貢獻的村民”。
2014年,被評為“敬業奉獻好人”。
2015年,被評為“孝老愛親好人”。
…………
一路攜帶善行,一路播撒美德,一路留下芳香,四季飄灑,溫暖自己的一生,造福一方鄉親。
村民的稱頌,才是他一生最美的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