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我們誰也無法走出自己的童年——《草房子》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它在每個人的記憶中永不褪色。
曹文軒的《草房子》、蕭紅的《呼蘭河傳》、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魯迅的《故鄉》、高爾基的《童年》……哪位大作家不為童年而癡迷?
曹文軒的《草房子》描述的是20世紀50年代,油麻地的小學生桑桑的童年。他的童年是和小伙伴們一起無憂無慮地玩耍,是鼓勵好友禿鶴上臺表演,是幫助一對情人傳信,是父親帶他四處求醫治病……這是一個自由的童年,不受任何拘束。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的自傳體小說,記錄了她在北京城南度過的孩童時光。她用樸實、簡單的文筆描寫了英子與秀貞、妞兒、宋媽等人之間的故事。最后一章,爸爸的那些花兒落了,英子的童年也結束了?梢哉f英子的童年是豐富多彩的,可結局卻是令人惋惜的。
《童年》是高爾基的作品,同樣是自傳體小說,他的童年卻蒙著一層讓人透不過氣的暗黑色紗布。高爾基4歲喪父,10歲喪母,他被寄養在外祖父家受盡各種欺壓凌辱,可他并沒有被悲慘的生活打垮,而是成長為了一位正直、偉大的文學家。
同樣是童年,可是高爾基的童年那么悲慘,有什么值得他去紀念呢?
直到我看到這樣一段話:“必須承認,丑惡也是一種真實,直到今天還沒有滅絕!要想將它們從我們的生活中清除掉,就必須了解它們。雖然我們是那么沉重、那么令人窒息和作嘔,可是俄羅斯人的靈魂卻勇敢地闖了過來,克服并戰勝了它們!”我才漸漸理解了高爾基,更明白了童年給我們帶來的力量。
英子的童年充斥著身邊人的濃濃溫情,彌漫著老北京淡淡的哀愁,是像雪一樣純潔、美好的銀白色;桑桑的童年是自由自在的玩耍,是朋友間真誠的友情,是像草房子一樣陽光、燦爛的金黃色;高爾基的童年是底層人民的悲慘,是令人絕望的暗黑色,但這卻磨煉了他的意志。
我們的童年又是什么顏色呢?我很迷茫。每天埋頭于海量的作業中,失去了學習的樂趣;假日奔波在各種培訓班之間,磨滅了最初的興趣;每天聽著父母將他們的夢想寄托在我們身上,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不,我們的童年不只有這些。暑假,我們可以跟隨著父母游歷祖國的大江南北,領略不同的風土人情;課余,我們可以盡情沉浸在廣袤書海中,享受知識的饕餮盛宴;平日,我們還可以出人科技館、大劇院等,感受先進的科學技術、精彩的視聽盛宴帶給我們的愉悅。這是我們多彩的童年,多么令人留戀。
沒錯,也許誰也無法走出自己的童年。
那么,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走吧,到人間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