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建設要堅持雪中送炭 --我的民情日記
1月7日小雨轉陰
上午八點,吃了早餐我們就出發了,轉了幾道彎,下了幾個坡,就到了沙坪鎮政府駐地。原本想直接下村,但由于下雨,就臨時決定先開見面會。見面會上,鎮黨委書記先介紹了我們一行;我接著介紹了這次到沙坪鎮蹲點的目的、意義與做法。
午飯后,到了鎮上選的最好的村--紅星村。村委會與村小一起,在半山腰上。村委會有兩層樓,七八個開間,較氣派。在村委辦公室,我們聽了村支書兼建筑公司老板萬財得的村情介紹,我逐一詢問了村干部的家庭狀況和2013年的經濟收入情況。村干部們介紹,一般的家庭收入都在10萬元左右,人均收入上萬元。
然后,我們到了村民聚居區。這個村的農戶住宅幾乎都是磚混結構,一般都是兩層,最高的有4層;面積大多在100平方米以上,最多的估計在300平方米左右。我與正在院壩里烤火的老太太和年輕婦女們聊了一會兒天,問了家庭收入情況和生活現狀,到屋內看了家什擺設。經過多戶詢問知道,村里的農民人均純收入都在萬元以上,沒有一戶扶貧對象。
接著,來到一戶磚瓦結構住房的農戶家(估計屬于最窮的農戶),推門進去,看見一老太在家,問了家庭情況,既沒人在外務工,也沒人進廠,農業收入很少,只是喂養了幾只下蛋雞。她告訴我們,幾個女兒全部在外,家里只剩下兩個老人,為了他們安生,給他們買了養老保險,目前每人每月有1000多元的養老金,生活沒有問題。推開幾個屋看了看,雖然很陳舊,但還是顯得很富足:火塘上熏了上百斤的臘肉,冰柜里凍著的是自家殺的年豬肉,冰箱里儲存了一些日常食品。問及為什么不修房子時,她說現在只有兩個70多歲的老人,修了以后誰來住呢?這個家,他們就是這里的最后留守者了。
我們還看了村支書想筑攔水壩的現場,查看了地勢,初步計算了投資和收益狀況。我對村支書說,這事要認真算賬,要與村上發展“農家樂”等產業相結合。
最后,到了村支書家,一棟三層樓的大房子。座談時,大家談了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看法:紅星村靠近鎮上,且工業開發區就在村內,農民家庭人均收入過萬元的主要因素是靠在外打工,或進廠務工;基本都買了保險,已經城市化了,只是身份未更換而已。談到產業發展時,大家認為,應該發揮離鎮近的優勢,統一規劃,發展休閑經濟,從而形成自己的產業支柱。
不過,村民們不僅修了自己生活的住房,也修造了很多各具特色的墓宅,零星分布于各處。因此,如果沒有統一規劃,能發展休閑經濟嗎?
1月8日雪轉陰
從月包村出來,繼續上山,拐了幾道坡,到了這座山最上面的臺塬--巖懸村。這時,天下起了大雪,我們到了該村的一片茶園,看見茂盛的茶樹-行一行,連成了一大片。村干部說,這一片共有2000多畝,全村70%左右的農戶都有茶樹。這片茶園依托一個加工廠,每戶可增收幾百元。加工廠叫“土里吐趣”有限公司,由4個大學生創辦,去年還得了省政府創業獎。雪越下越大,不多久,就將這個村的農戶房屋、田地“掩藏”了起來。巖懸村的農戶住房大多是上世紀建設的瓦房,比較陳舊,與月包村差別很大。
我們隨意走訪了6戶,找村支書了解了一些情況。他們告訴我們,這個村的農業基本上是村民們的“副業”,山高坡陡,土地瘠薄,出不了多少東西,春季就是馬鈴薯,秋季是玉米,主要收入來源是打工。目前,勞動力70%以上都外出了,留守在家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小孩和家里有事不能外出務工的人員。這6戶人家都非常貧困,其中一戶的主婦是個殘疾人,全家4口人,年收入不到5000元,人均僅1000多元;還有一戶,家里兩個老人都70多歲了,媳婦是湖南的,因為生了小孩要喂養,所以才沒有外出打工;還有一個年輕的小伙子,他說自己和孩子都得了癲癇,媳婦已經離婚了,自己不能外出,孩子剛犯了病,睡在床上,聽說有省上領導來了,專程跑來說說情況,希望得到政府的幫助把自己和孩子的病治好!
看了這6家人,個人心情非常沉重。特別是那個70多歲很消瘦的老人,滿臉滄桑,這么冷的天,只穿了一件破爛的單衣和一件薄毛衣,雙手粗糙,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還有那父子倆,都有病,又不能外出掙錢治病;如果沒有政府的幫助,他們不就是等死嗎?他們一個還是兒童,一個是剛20出頭的小伙子呀!
午飯后,順道看了“土里吐趣”茶葉加工廠,品了“鷹”茶。又在臨近的公路邊,看了一個村--雙河村。這是典型的城中村,90%的村民都是市民了。他們擺攤設點,修車跑車,搞建筑、進工廠,幾乎將農業遺忘了。當我們問及是否愿意改變身份“市民”化時,他們均表示不愿意,認為三中全會后,農民的土地可以自己“出售”了,收益將大增;轉為市民后,就享受不到惠農政策了。我當即又提出一個問題說:農業現代化,首先就要有知識和技能的人來當“農民”,農民不再是一個身份,而應該是一個分工的職業;現在農村的優秀青年考取大學后,要將戶口遷出,讀完書后,若要想回鄉創業,把戶口遷回原址,回家當“農民”,你們是否同意他們遷回來?村民們說,最好不讓他們回來,回來要分我們的地,要分我們集體經濟的紅利。
當晚回到鄉上,我就叫鄉領導和包村干部到那幾戶最困難的農戶家,有針對性地幫助解決問題,結果要轉告我。
1月9目晴
今天一早,我出發到了峨星村。
在村上,遇上了縣上搞“基層夜話”活動的縣委、縣政府和部門的干部們。于是,我們的調研活動就先與他們一道進行。在廢棄的小學校操場上,村民們堆起了柴火,燃起了熊熊大火。幾十個村民、村干部與大家圍坐在一起聊了起來。首先,村支書介紹了村情,部分村民談了自己的困難和對今年實施彝家新寨項目的想法。他們的主要想法是:一是加寬并硬化通村公路;二是解決人畜飲水困難;=是擴大農網改造范圍,增加變壓器,解決用電困難問題。
我詢問了村民們的生產生活情況、家庭收入狀況、目前面臨的問題,并向村民宣傳說,彝家新寨建設是黨和國家的富民工程,要堅持“雪中送炭”,堅持先難后易,優先解決無房戶、困難戶;在住房建設上要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聚居點不宜簡單集中,房屋建設要考慮到困難戶的籌資能力,不要貪大求洋;要堅持產村相融,大力發展致富產業,在讓貧困群眾住上好房子的同時,還要幫助他們發展生產過上好1=1子;要大力培育新型農民,組織開展好技能培訓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要堅持自力更生,在國家補助的同時,動員群眾投工投勞,搞好村上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
我還對杰朵史衣和沙馬偉布兩個農戶進行了登記性調查,發現兩戶農民的家庭經濟狀況差距很大。
杰朵史衣說他家屬于村里的中上水平戶,家里有5口人,勞動力有2個,自己經營運輸車,利用農閑跑運輸,孩子在外地讀書。2013年全家收入有10多萬元。去年,運輸生意不是很好,就外出打了3個月工,掙了2萬多元。此外,自己流轉了300多畝山地,全部栽了樹,他預計十幾年后,每年可收入兒十萬元,對生活充滿了信心。
沙馬偉布家里有7口人,只有1個勞動力。2013年家里收了6000斤糧食,人口多,勞動力少,只是就近打工,一年掙1萬多元。去年,由于家庭有人生病,還負債近2萬元。
在調查中,我發現這里勞動力的文化程度都較低,青壯年大多是小學文化,40歲以上的基本上就是文盲、半文盲,也沒有多少技能,外出務工干的多是體力活,掙錢有限。冋到鎮上,我給他們提了5點建議:一是彝家新寨是扶貧項目,爭取不易,大家要珍惜,首先要確保項目實施對象準確;二是無論修房子還是搞基礎設施建設,都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盡力而為,首先消除危房和解決好基本生產生活問題;三是要發展好產業,請農業、林業等部門的專家進行充分論證,結合市場需求,找準發展門路。
我們又奔到了相鄰的六豐村。這個村是當年的老典型,種植了不少蘋果、梨子,家家戶戶的住房都是磚混結構,絕大部分都進行了粉檐座脊和裝修。路上,看見一處木架瓦房,四周荒草叢生,到處結了蜘蛛網,看來早已廢棄。我利用飯前的間歇詢問了村上的情況。村支書說,他們村共有1356人,產業主要是水果;去年發展了脫毒馬鈴薯1000多畝,成立了專合組織,上市時正好是反季節,銷路好,價格也可觀,每畝投入2000元左右,產量約7000斤,利潤可實現3000-4000元;專合組織主要是服務,組織聯系銷售,每斤收取0.05元作為工作經費。目前,村民們種植熱情較高,今年可望擴大種植面積。
在調查時,農民們說,農民富不富,首先看房屋;村子富不富,首先看公路。農民的第一追求是子女好,第二就是住房好。有了錢,除了送子女讀書,就是改造住房。若有了國家補助資金,村民們的第一意愿就是修路,第二是解決飲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