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支農、惠民的重大方針、政策,農業和農村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農民生活不斷改善。這次農村黨員先進性教育又提出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題,作為農村基層黨員,我們深受鼓舞。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我有幾點認識。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做好農村經濟發展文章,其核心問題是解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問題。要通過加快科教興農步伐,培訓農業適用技術,推廣良種,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主導產業,增加農業技術含量,改善農產品品質,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與土地產出率來發展高效生態農業。要調整農產品供給結構,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培育農業大戶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由專業性產業組織分工協作去完成生產、加工、儲運、銷售、服務等諸多環節,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要開發、拓展農業功能,發展觀光休閑、生態旅游農業,使之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同時,要加強城鄉互動和良性轉換,通過工業化、城鎮化等方式有序地加快把部分農村人口轉化為非農人口,使其真正融入現代化社會生活之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加強政府投人,完善公共服務。我國農村無論在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等方面,都與城市相比差距很大。有的是因為農村自身問題,有許多是由于政府在基礎設施的投資傾斜上造成的。現階段,我國已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經濟實力,胡錦濤總書記適時作出了“兩個趨向”的科學判斷。政府在城鄉規劃中應體現新農村建設,重視農村的基本設施建設,增加農村項目投資比重,公共財政應更多向農村傾斜。通過實施“康莊工程”、“飲用水工程”、“河道整治”、“標準農田建設”、“發展清潔能源”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環境整治力度,使農村實現“布局優化、村莊綠化、道路硬化、衛生潔化、路燈亮化、河道凈化”的環境面貌,逐步縮小城鄉差距。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發展好農村社會事業,推進農村的綜合改革。目前,農村在教育、衛生、文化等服務相對不足,教育、衛生設施資源不足,收費高昂,很多農民因學致貧、因病致貧,而農村文化對農民來講更是奢侈品,他們寄希望于“三下鄉”常來常往、常下常新。對此,一要增加農村教育投入,加強農村師資隊伍建設,提高農村教育質量,積極創造條件實現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讓每一個農村兒童和青少年都能享有優質的教育。二要加大對農村公共衛生體系、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和醫療救助的投入。積極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改善農村衛生狀況,實施“農民健康工程”,切實解決農民看病貴看病難問題。三要加快建立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農村保障體系,開展“失地農民”等險種的保險。四要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農村文化活動場所和文化設施,發揮鄉鎮文化館、文化站的作用,積極開展村落文化、群藝文化活動。同時,要建立“文化常下鄉”、“文化常在鄉”的長效機制,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提高農民素質,培育新農民,充分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沒有千千萬萬“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一切就無從談起。沒有新農民,就沒有新農村。提高農民素質是新農村建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也是最為迫切的要求。一方面,要通過創建文明村鎮、文明戶、文明樓等載體,推動移風易俗,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促進鄉風文明。另一方面,要通過實施農村勞動力培訓工程,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加強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技能培訓、農民工的崗位培訓、農業大戶的專業培訓,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等方式,全面提高農民創業致富的能力。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必須尊重農民意愿,通過政府引導、干部指導、發動群眾、教育群眾、引導群眾,讓農民自己作主,唱好“主角”,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