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個16歲的男孩子,如今已經是初中二年級的學生了。你也許會認為:“這么大的孩子了,一定可以幫父母干些活兒了。”不,你想錯了,我連一頓飯也做不出來。
對于一個農村的孩子來說,干活兒應該是很正常的事,可我媽從不讓我干。一天中午放學后,我要幫媽媽做飯。媽媽先是一愣,然后答應了:“中午吃面條。我去軋,你炒菜好了。”說著她就去軋面條了。媽媽這意外的答應使我喜出望外,我想:“如果這頓飯能做好,媽媽一定會感到欣慰的。”于是,我盡最大努力炒菜。可是中午吃飯時,媽媽嫌我做的菜不好吃,說:“立兒,不讓你干活兒,你偏要干,這菜炒得能吃嗎?以后給我乖乖念書就是了。”于是,從那以后我就成了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少爺”了。但這樣下去總有一天會挨餓的呀!唉,媽媽,做什么都要學嘛!人難道天生就會說話嗎?不也是人教的嗎?
孩子勞動不光是為父母減輕負擔,更主要的是鍛煉自己,培養自理、自立的能力,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爸爸、媽媽們,你們就讓自己的孩子多干點兒活兒吧!不會可以學啊!如果總不讓我們干活兒,我們怎么會呢?什么活兒都不會干,將來怎么在社會上生活呢?媽媽“不疼我冀曉榮
我家窗前掛著一個籠子,養著一只杜鵑。我的伙伴們都說,我和它一樣。
又是一個星期天。天很藍,云很白,陽光非常燦爛。孩子們的歡叫聲不時從外邊傳來。我推開成堆的作業,望著墻角那架被媽媽擦得非常干凈的電子琴,心不由地飛了出去。
外面的一切,一定特別美,可我……
中午,我猶豫了好長時間,壯了壯膽,輕輕地對媽媽說:“媽媽,我想……”“不行!”媽媽立刻打斷了我的話,“完成作業以后再彈兩個小時的琴。你這孩子,一點兒也不懂媽的心……”接下來又是一堆教訓。我一賭氣,跑回自己的房間,“砰”地甩上了門。
藍天上,小鳥在自由自在地飛翔。窗前的那只小鳥也正呆呆地望著天空,不時地哀鳴幾聲,聽起來十分可憐。
記得小時候,我是個非常快樂的小女孩,扎著兩個小辮子,成天在外邊野。春天,和伙伴們去田野里摘野花;夏天,和伙伴們去小河里嬉鬧;秋天,跟在媽媽屁股后面去掰玉米棒子;冬天打雪仗、堆霄人,別提多高興了。可是現在……回想起前幾天的一件事,我的臉一陣陣發熱。上學路上,陽光照在成熟的莊稼地里,金燦燦的,我不由地脫口而出:“這谷子長得真好啊!”沒想到,伙伴們都笑了起來:“那不是谷子,是黍子,你這個書呆子!”當時,我真想找個地縫兒鉆進去,虧我還是一個農民的孩子!窗外的杜鵑又叫了幾聲,在籠子里上下跳躍著。媽媽,我真的是一只關在籠子里的小鳥嗎?媽媽,關在籠子里的小鳥怎么能夠經得住風吹雨打呢?
晚上,我正在為星期天的事苦惱,媽媽走過來,摸了一下我的腦袋:“你病了?”我搖了搖頭,看著她操勞的身影,我真想喊:“媽媽,我能幫您干活兒嗎?我能出去玩兒嗎?我會好好學習、好好彈琴的,行嗎?”
望著窗外可憐的杜鵑,看一看房間里成堆的書,我的眼淚悄悄地流下來,一滴一滴落在書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