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心血來潮想要畫畫,可是畫什么好呢?我被弟弟書桌上的一張蝸牛卡片吸引住了,對,就畫蝸牛!說千就千!我照著樣子臨摹起來:圓圓的螺旋圈圈是蝸牛的房子,曲曲的長線是蝸牛柔軟的身子,頭頂上再加上兩根“小天線”,那是蝸牛的觸角……咦?原圖上怎么沒有眼睛?一定是哪位制圖師在制圖時漏畫了。我要畫一只微笑的蝸牛,沒有眼睛怎么行?我毫不猶豫地拿起彩筆在嘴巴上方添了一雙月芽形的眼睛。畫完細(xì)細(xì)端詳,心里十分得意:“哈,一只帶著微笑的眼睛小蝸牛!太神氣啦!”
我高興地遞給弟弟看,誰知他瞟了一眼,冷冷地說:“畫錯了,蝸牛的眼睛是長在觸角上的。”我愣了,嘴巴張成“0”,連聲說:“不會吧?不會吧?”恰巧屋外雨剛停,弟弟拉著我就往外走,在院子里的絲瓜葉下,他指著一只蝸牛,說:“你自己看!”我瞪大眼睛瞅,因為堅信蝸牛的眼睛應(yīng)該和其他動物一樣在嘴巴周圍,所以,我湊近蝸牛朝嘴巴那兒看,感覺都要吻到蝸牛了,可是它的嘴巴太小了,幾乎看不出在哪里。
“拿這個看。”弟弟像變戲法似地遞過來一個放大鏡。我驚呼:“你是早有準(zhǔn)備吧?”他狡黠一笑。
我透過放大鏡看到了蝸牛嘴巴,它在一動一動似乎在咀嚼著什么。可是嘴巴周圍,除了細(xì)小的條紋外,沒有任何眼睛的蹤影。
“看觸角。”弟弟提醒我。
我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把放大鏡挪到它觸角的位置看:只見觸角的頂端有兩顆圓圓的眼睛——跟其他動物一樣,兩邊的眼白中間還各有一點黑圓點!我又看了好幾只,結(jié)果都一樣。我繼續(xù)觀察,發(fā)現(xiàn)每只蝸牛在吃葉子的時候,都要先用觸角碰一碰,像個近視眼一樣湊近葉子“試探”一下。原來蝸牛的眼睛,真的在觸角的頂端!
“嘿,你真行,這么微小的眼睛都被你發(fā)現(xiàn)了,你是姐姐的老師!”我拍拍他的肩膀,夸獎他,沒想到他來勁了:“這有什么,我還知道,蝸牛雖然有眼睛,但是視力不好,只能感覺到光的強弱,不過呢,它們一點兒也不在乎,覺得這樣蠻好的,一邊慢慢地散步,一邊用眼睛東觸觸西碰碰,一遇到障礙物,就把觸角趕緊縮回來了。”
喚,難怪它們吃葉子時總要先用眼睛碰碰葉子。
我佩服極了:“你怎么知道那么多?”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弟弟又是狡黯地一笑。
我知道,其實這不單單是“百度”的功勞,還是弟弟勤于思考、細(xì)心觀察、熱愛探索的結(jié)果。這件事也使我明白了遇到任何事都不能光僅憑感覺和經(jīng)驗的道理。向弟弟學(xué)習(x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