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的贊歌
這是著名作家宗璞寫的一篇描寫景物的散文。文中不僅描寫了像瀑布一樣的紫藤蘿花的美麗,而且寄予了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慨。
文章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美。作者對紫藤蘿花進行了多角度的描寫。有色彩的摹畫(如“輝煌的淡紫色”、“深深淺淺的紫” 等),有形態(tài)的描繪(如“像張滿的小帆”、“像忍俊不禁的笑容” 等),又有芳香的捕捉(如“淺紫色的芳香”);作者發(fā)揮自己出色的想象力,營造了許多新奇生動的意象,把紫藤蘿花的生命力形象化,如寫“花艙”裝滿生命的“酒釀”,張滿了‘’帆”,在閃光的“河流”中“航行”等。此外,為使紫藤蘿更具形象性,作者還采取了擬人的手法。如說紫藤蘿花在笑,在嚷嚷,仿佛它們是一群孩子。這樣不僅讓人從情感上感覺到紫藤蘿的活潑可愛,而且從行文的角度看,起到了把靜景寫活的作用。
體察到文章的美之后,我們還能從它的背后讀出作者許多深沉的感慨。這篇文章寫于“文革”結束之后,作者是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文革”中,她的家庭受到了沖擊,文中對此曾有過暗示:“它帶走了這些時一直壓在我心上的焦慮和悲痛,那是生死迷,手足情的。”而紫藤蘿的歷史是與作者一家的遭遇相關聯(lián)的,如作者在文中提到十多年前自家門外也曾經(jīng)有過一大株紫藤蘿,而后來被挖走了,非常具有象征意義。而現(xiàn)在她看到紫藤蘿又旺盛地開放了,自然不由得想到人事的變遷―歷史的災難過去了,人也應該像花一樣旺盛地活著,因為“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文章結尾,作者寫道:“在這淺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覺加快了腳步。”表明紫藤蘿蓬勃的生命力感染了作者,使作者從悲傷中奮起,以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
在讀到這樣的一篇花的生命力的贊歌時,我們又何嘗不倍感振奮呢?
和花的對話
讀著這些仿佛從靈魂之泉中涌出的詞句,連最微小的神經(jīng)細胞都在歡笑,這是真正的花兒的知已呀!
同是愛花的人,我很慚愧自己沒有宗璞那樣的妙筆,可以把自己那滿腔的熱愛抒寫得如此淋漓盡致;但在對花兒的一番癡情上,我有著同樣的自信和驕傲,我也是用整顆的心去欣賞、去憐惜。不管對于什么樣的花兒,不管它的顏色是否嬌艷,氣味是否芬芳,我都一樣地傾注滿腔的深情。真正的喜愛,就應該是這樣不以任何客觀因素為轉移。
的確,花兒是至美的化身,沒有哪一種事物有它們那樣絢麗的色彩,也沒有哪一種芳香能夠像它們那樣讓人心曠神怡。然而,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花兒真正讓人魂牽夢縈的,是它們那鮮活的生命。
花兒本身并不能單獨地存在,它必須依托于自然界中的其他植物而存在,而它又是自然界這一整體中的一個部分。花兒的奪目在于它是植物生命精華的凝結,是生命光彩最集中的閃耀。有許多花兒都是在春天開放,植物經(jīng)過漫長冬天里的休眠,被禁錮的生命力隨著春風的吹拂而熱血沸騰。它們終于忍耐不住了,像潮水一樣噴薄而出,有的甚至連葉子也來不及長,使用全部的心血開出滿樹耀眼的繁花,競相展示著自己生命的光彩與美麗。每次看到這些,我都忍不住奪眶而出的熱淚。
是的,花兒有生命,更有知覺,它是自然的精靈。這樣的精靈,值得用全部的心去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