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精神
紡車這東西,現(xiàn)在恐怕只有在博物館里才能見到了。即使在最偏遠的鄉(xiāng)村,人們也會去買方便美觀的成衣或者機織布,有誰還會費力不討好地用那古老笨重的紡車去紡線織布呢?生產(chǎn)力發(fā)展了,社會進步了,總有一些東西是要被淘汰掉的。
然而,在60年前的延安,紡車意味著什么呢?有了紡車,可以把干部戰(zhàn)士自己種出來的棉花紡成均勻的棉線,就可以織出致密厚實的土布,就可以溫暖地度過陜北冬天的嚴寒,就可以精神飽滿地工作、學習、戰(zhàn)斗,就可以不斷堅持直到把日本侵略者趕出我們的國土。一輛小小的紡車,承載著抗日軍民不屈不撓,笑著面對一切困難的樂觀精神,承載著那種勇往直前的必勝的信念。這一輛小小的紡車,便是當年陜北轟轟烈烈的“大生產(chǎn)”運動的主角之一,是“艱苦奮斗”的革命傳統(tǒng)最好的象征。時間像流水一樣逝去。今天的人們,過著物質(zhì)極為豐富的生活,不僅在衣食住行上,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與當年的陜北相比都像是兩個世界。這種變化,正是當年陜北搖著紡車的人們不惜犧牲生命去追求的。
但是,今天的人們在對紡車感到陌生的同時,也已經(jīng)忘記了許多其他的東西。在有的人大肆揮霍國家財產(chǎn)的時候,在有的人不顧一切地超前消費的時候,在孩子們漫不經(jīng)心地丟掉一個香噴噴的包子的時候,當年延安那段艱苦的歲月在他們的腦海里變成了完全的空白。每次想到這里,我都會有一種不寒而栗的感覺。
在我們不是真正富足的時候,我們還應該記住,有一種精神叫做“艱苦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