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威力
面對秦、晉兩國的大兵壓境,弱小的鄭國既無可用之兵,亦無可拜之將,城不堅,池不深,的的確確“國危矣”。孰料一件秘密武器發揮了威力,它就是語言。
燭之武的三寸之舌擊敗兩國聯軍,也許不可思議,也許難以置信,但這是事實。其實從古至今,語言經常發揮它的威力,尤其在關鍵時刻。我們熟知:若沒有諸葛孔明的舌戰群儒,也許不會有三分天下的局面;若沒有林則徐慷慨陳詞直諫皇帝,也許永不會有虎門銷煙的壯舉;若沒有周恩來等人的詳陳利害,“西安事變”可能不會得到圓滿的解決,抗日統一戰線又何以建立呢?孔子的一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響了中國幾千年;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優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成為無數人的座右銘;董存瑞犧牲前的一句“為了新中國,前進!”激勵了無數熱血男兒奔赴前線。
語言的魅力是無限的,語言的威力是無窮的。有些妄人宣稱語言是蒼自的,孰不知這種荒謬的結論才是蒼白的。語言是人類特有的能力,有了它,世界才豐富多彩,怎么能說語言是蒼白的呢?也許很多人會反駁:說到不如做到,但如果連說都辦不到,做又從何談起呢?如果沒有語言,我們將無法聆聽帕瓦洛蒂的歌聲,也無法閱讀莎翁的劇本,更無法享受網絡的快捷。語言讓世界變得更美麗。
隨著時代的進步,語言的威力也將日漸被人們重視。任何忽視語言威力的人,都終將會因自已的淺薄而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