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踏上樂陵這塊熱土,首先映入你眼簾的是寬暢的林蔭大道,整潔的市容環境,使你感到無比的舒暢和愜意。
在這塊土地上,有一支動聽的歌曲,那就是咱們環衛工人在第一抹晨曦中伴隨著小鳥啁啾清掃道路發出的沙沙聲。
在這塊土地上,有一幅不變的風景,那就是咱們環衛工人在黃昏的斜陽下彎腰撿拾垃圾的永恒剪影。
在這塊土地上,無論春夏秋冬,白天黑夜,風雨雪霜,咱們環衛工人用汗水和年華凈化、美化著美麗的棗城。
“馬路天使”,是人們對環衛工人的美譽,“城市美容師”是人們對環衛工人的尊稱。但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這種繁重而重復、單調而枯燥的勞動,又使得很多人望而卻步。然而,淳厚、樸實的環衛工人卻常年在這平凡的崗位上辛勤地耕耘、默默地奉獻著,將這平凡的工作干得有聲有色。“以辛勤勞動為榮”,早就在這些“城市美容師”的心里播下了生命力極強的種子,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自覺、默默而又執著地踐行著社會主義的榮辱觀。
“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是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內容,她扼要而鮮明地闡明了對辛勤勞動者的承認和尊重,對好逸惡勞者的譴責和鄙視。不管是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只要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民,就是光榮的,就是值得尊重的。
環衛事業是造福人民、奉獻社會的偉大事業。一把掃帚千鈞重,它載負著社會的重托、人民的信任。1990年環衛處剛成立時,樂陵市城區的大街上塵土飛揚,垃圾遍地,居民對城市概念模糊。而當時的環衛處房無一間,地無一垅,一切從零開始。就是在那種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咱們環衛工人憑著“造福市民、奉獻社會”的堅定信念,克服困難,白手起家,流血流汗,艱苦創業,10多年的風風雨雨,10多個春夏秋冬,譜寫了一曲曲奮斗奉獻的動人篇章。
嚴寒的冬天,當人們還沉浸在溫馨的夢鄉的時候,咱們環衛工人已頂著刺骨的寒風,在自己的責任段上清掃保潔。夏日的黃昏,當人們攜妻牽子漫步在林蔭路上的時候,咱們環衛工人還在锨鏟車裝地運送那一堆堆垃圾。炎炎烈日下,當人們酒足飯飽后坐在涼風習習的空調、電扇下看電視的時候,咱們環衛工人喝著冷水啃著涼饅頭,還在清掏那蛆蠕蠅繞、惡臭刺鼻的廁所糞便。每逢佳節,當人們和親人團聚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又是咱們環衛工人放棄休息,默默地把大街小巷打掃的干干凈凈。咱們環衛工人,每天頂著星星出門,踏著月色回家,春天風沙撲面,夏天烈日當頭,秋天落葉紛飛,冬天寒風刺骨。咱們環衛工人用勤勞的雙手為人們創造出一個清新舒適、和諧優美的居住環境。
咱們環衛工人保潔城區171萬平方米面積,保潔員人均保潔面積8550多平方米。明知道負責保潔的171萬平方米街道路面中有120萬平方米是公用街道,是義務保潔,按國家規定每天每平方米4分錢計算,每年僅街道保潔一項就有價值720萬元的勞動是義務奉獻。然而,面對嚴重超負荷的勞動量,沒有一個人討價還價,沒有一個人因為報酬低、工作量大而抱怨而怠工,一年365天如一日,默默地耕耘,默默地奉獻,因為咱們知道美化城市就是美化家園,優化城市環境就是服務經濟發展,能為家鄉的發展盡一份責、出一份力,咱們感到無尚光榮,無尚自豪!垃圾清運隊和糞便清運隊的工友們也是不講報酬講奉獻,他們擔負著全市近10萬人口和城區機關、企事業單位、各種攤點、門店日產150方生活垃圾的清運任務,擔負著358個廁所日產30噸糞便的清挖處理任務。他們每年清運生活垃圾5.4萬方,清運糞便1.8萬噸,其中80%也同樣是義務清挖。僅按清運垃圾12.5元/方、清掏處置糞便30元/噸的最低成本計算,他們每年要為社會奉獻價值79.92萬元的義務勞動。這還不包括水面雜物清撈、死角垃圾清運、白色污染清理、下水道疏通、“城市牛皮癖”清除,以及小棗節、元旦、春節和各種檢查整治等重大活動期間的加班加點的義務勞動。咱們加班加點,不講報酬為了什么?就是為了讓樂陵的天更藍、水更清、街更凈,為了樂陵的城市更靚麗,環境更優美,人民生活得更舒適。
咱們環衛工人在老班長、全國勞動模范吳福增的帶領下,歷經拼搏,使樂陵的環衛事業一年一個新臺階。從1997年開始,環衛處連續8年被授予山東省“建設系統先進集體”;連續4年被省文明委命名為“省級文明單位”;多次榮獲德州市、樂陵市“環衛先進單位”;樂陵市也從一個“柏油馬路黃土蓋,垃圾柴草爛麥秸”的“臟亂差大集鎮”變成“省級衛生城市”、“省級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市”。
朋友們,咱們環衛工人以掃帚當筆、汗水作墨、大地為紙,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奉獻之歌。因為有了咱們,城市才更加整潔,生活才更加豐富,世界才更加精彩。美好的生活靠勞動創造,“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是我們環衛工人的人生標尺。熱愛勞動、尊重勞動,應該成為全社會的道德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