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么想再見到我童年時期的腳印!我多么想回到我出生的故鄉,摸一下我念念不忘的馬房的泥土……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們溫暖的腳印里。”這是巴金在《鳥的天堂》所寫的自己內心深處的話語。字字句句,無不體現其愿化泥土的獻身精神。他那綿長,激烈而又火熱的情感亦融于其中,使你對他充滿了無限的敬意。
巴金所具有的精神,是極其尋常的,它甚至平凡得如同一顆細沙;但它又是極其寶貴的,甚至勝過金銀珠寶。
當你用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去看周邊環境時,你會發現,生活中亦有愿化泥土的典型。
賽場上吶喊聲、歡呼聲交織著,人們評論著、贊揚著賽場上的運動員之優秀。但又有誰曾想到他們呢?那些永遠站在運動員身后,當運動員失敗時,給予鼓勵與安慰;當運動員成功時,臉上浮現欣慰的笑容的教練們。任勞任怨,無私奉獻,難道他們就不是默默無聞的“泥土”嗎?
城市里,街上干干凈凈,人們看到眼前的美景時,永遠只會贊美環境。他們始終不會想到,這些眼前的美好環境都是由他們容易忽視的清潔工們所掃。他們每天起早貪黑,用自己的辛勞與汗水換來身邊干凈的環境,自己卻是一身臟與臭。默默無聞,堅守崗位,他們不也是“泥土”的典型嗎?
在車輛繁多之時,在馬路中央會出現一個熟悉的身影。不錯,正是交警。在川流不息的車輛中,在如潮水般的人群中,永遠能找到他們的身影。無論是風吹雨打還是嚴冬酷暑,他們依然如舊。他們不求人們對他們的贊美,亦不求回報,他們不也是甘于獻身的“泥土”嗎?
他們皆同于巴金,有著崇高的,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愿化“泥土,的精神。
若人人都與他們相同,社會所擁有的,將是一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