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仇的故事中交織著愛恨情仇,他是王子,是王權至高無上的繼承者。但是,他的美好前途被顛倒的時代顛倒了。
--題記
哈姆萊特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理想人物。他既是英雄又是丑角。戲一開頭,作者就展現了一幅丑惡的社會畫面,國家發生宮廷政變,國王被害,有著野心的陰謀家謀權篡位,王后改嫁,滿朝臣子趨炎附勢。于是,在復仇這一主題還未展現之前,就看到了一個失去了一切希望與信仰,失去了精神支柱的哈姆雷特。
“時代己經脫節了,這是一個被詛咒的因果,而我竟是為糾正它而生!”處于生死邊緣的落魄王子尋回了生命的意義,大聲地吼出了對黑暗社會的不滿,人們也感受到了來自“時代靈魂”本身的咆哮。
莎士比亞先生為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了一個十全九美的英雄形象。哈姆萊特有心計,在敵強我弱的劣勢下,他敢于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擊破了奸王設下的一個又一個圈套。哈姆萊特聰明,戳穿了波洛涅斯與羅森等人的刺探和監視的把戲。
但哈姆萊特絕非完美,所以我才用“十全九美的英雄”來形容他。他雖然善于思索,卻是優柔寡斷,他雖然深受人民愛戴,卻從不信任人民。于是,莎士比亞寫出了“人們往往用至誠的外表和虔誠的行動,來掩飾魔鬼般的心”這樣看似荒唐的真諦。盡管哈姆萊特有令人欽佩的才能,竭力想推陳布新,但他總是郁郁寡歡,遲疑不決,他始終是孤立的。這就注定了他與丑惡同歸于盡的悲劇命運。
一個身懷大仇的人應該是一個智慧果敢、行動積極的人,就如同雷歐提斯。但哈姆萊特卻不是這樣。同是為父報仇,雷歐提斯能夠不遠萬里從國外趕回,帶領大批人馬沖至仇人面前,而哈姆萊特卻躊躇不前、無所作為。
哈姆萊特的悲劇不是一個單純的復仇悲劇,而是一個被莎士比亞先生深化了的性格悲劇。這位王子優柔寡斷的性格注定了他那悲慘的結束。而人生亦是如此。軟弱的性格會讓人輸掉、錯過多少次珍貴的機會啊!
我們都像哈姆萊特,我們都會為了一個個重大的決定而躊躇不前;我們都不像哈姆萊特,我們都不會像他一樣不停地懷疑人生固有的一些價值觀念。
“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萊特。”
哈姆萊特在我眼里是個英雄,卻也是個丑角。
在你眼里,他是個什么樣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