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希望。雖然每個人的希望都是美好的,但希望和結果之間存在著天壤之別。我們中的一些人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和豐碩的成果,而另一些人則表現平平,毫無成果…… 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別?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
正當我百思不得其解時,父親輕聲說:“你想想《三字經》的前幾句就明白了。” 三字經?其實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背過里面的很多句子,但小時候對這些句子的意思不是很理解。在我的腦海中立即出現了 “羲和園…… ”等句子,我仔細琢磨著每一句話,漸漸地,我似乎明白了它們的真正含義。“人之初,性本善”,這不是說我們都是善良的溫柔種子嗎?“性相近,習相遠”,這不是說我們雖然善良的本性是相似的,但我們后天的習慣卻相差甚遠。雖然本性相同,但習性不同,結果也不同。看來,“習慣 ”對我們的成長太重要了。
什么是習慣性?它是如何產生的?無奈之下,我只好向我父親請教。父親沒有馬上回答我的問題,只是笑著問我:“孟子的母親為什么要搬家三次?” 父親的問題讓我意識到,這就是我們的習慣。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小事做完后形成的習慣也是源于我們生活環境的影響,也就是人們常說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啊!西門慶的母親 “擇鄰而居”,“孟母三遷 ”原來是孟母想給孟子一個好的生活環境,讓孟子從小養成一個好習慣,讓孟子原本善良的本性不被污染 寫到這里,我不禁想到了父親對我的教導。我父親經常對我說這樣一句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在言傳身教方面,父親真有孟母三遷的味道。
記得那是一個炎熱夏天,我和父親去買筆,回家后卻發現多了一支筆。原來我和爸爸在店里各買了一支筆。當時,我不知道該怎么做,但爸爸平靜地說“我們有兩個選擇。第一,去把這支筆的錢付清;第二,把筆還給店主。” 最后,我和父親在烈日下把筆還給了店主。
像這樣的 “小事 ”在我和父親身上發生了很多,每次我只是隱約覺得父親做得很對,但我不知道父親為什么對這些 “小事 ”這么認真。今天,我終于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他是在培養我的好習慣,讓我心中善良的種子不被壞習慣污染。他在用實際行動來詮釋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話的真正內涵。這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只有真正按照這兩句話的要求去做,才能成為真正的善良種子,將來結出豐富的果實。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見我的家變得非常純凈,一塵不染。魚兒在清澈的水中嬉戲,鳥兒在藍天上翱翔,我們已經成為善良的種子,在肥沃的土壤中悄悄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