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接到中國方正出版社康先生的約稿,說寫一篇參加公務員考試的心得體會,沒怎么考慮便應允下來。除了與康先生的交情讓我不能不欣然從命,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最近幾年常常有人通過親戚、朋友找到我,讓我介紹參加公務員筆試和面試的經驗,甚至想打探一些“制勝秘岌”。有了這篇文章,但愿以后能省去我不少口舌之累。
從2003年浙江大學本科畢業算起,我先后參加了浙江省、北京市、中央國家機關多次公務員考試。或是因為繼續學習深造,或是權衡之下選擇了其他工作機會,我也主動放棄了多次進入公務員隊伍的機會,一直到2007年進入中直某機關工作。與公務員考試的“親密接觸”多了,自然比初試者多了一點感悟,借用《賣油翁》里的話,“無他,但手熟爾”。借這個機會把這些體會和感受寫下來,權當拋磚引玉吧!
從理想主義到實用主義―報考職位的選擇
2005年6月畢業后,我進人國內一家主要媒體的下屬企業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到2006年下半年,我已經從一名普通員工成為部門經理,負責5000余名員工的勞動關系管理和勞動糾紛處理。那段時間的工作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公司待遇也不錯,然而由于體制的原因,部門經理已經是事業編制外人員所能得到的最高職位,職業發展通道的局限最終促使我決定報考公務員。
一旦決定報考公務員,首先面臨的問題是部門和職位的選擇。以2007年為例,共有220個中央、國家機關及其派駐機構、垂直管理系統所屬機構面向社會公開招考1萬余人。如何從上千個職位中做出清醒而準確的選擇,是公務員考試中的關鍵一步。
職位的選擇貌似非常艱難,對我而言卻異常輕松,因為標準只有一個―選競爭少的。任何一個學過概率的人都應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如果一個職位報考的人數越少,那么你最終成為 “分子”脫穎而出的概率就越大。如果你沒有按照這個標準來選擇職位,那么,原因只有兩個,一是你沒有學好概率,二是你被理想主義沖昏了頭腦。在我參加公務員考試當年,我的一個朋友也報考了國家廣電總局的一個職位,不幸的是那個職位當年的競爭比例超過3000:1,結果可想而知。我想,我最終的成功,不是因為我比她聰明,而是我更務實、更清醒。我從來不認為公務員考試是完全憑借實力的考試,特別是當幾千人競爭一個職位時,如果你最終勝出,除了說明你有實力,還說明你特別幸運,因為這樣的考試結果是不可復制的。
所以,如果你現在正發愁該報考哪個職位,那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考慮限制較多的職位。每個職位根據實際工作的需要會在專業、學歷、政治面貌、基層工作經歷、英語、計算機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選擇限制較多的職位,意味著你從一開始就利用已有的自身優勢淘汰了大量的競爭對手。從近幾年情況看,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中選擇職位并提交報考申請的時間都會持續ro天左右,并實時在網上公布每個崗位通過初審的人數。因此,不必在報名開始第一天就匆忙確定職位提交申請,而是選擇幾個符合條件且限制較多的職位,密切關注其通過初審的人數變化,最后選擇一個報考人數相對較少的職位。當然,也不要拖到最后兩三天才提交報考申請,以免一旦沒有通過資格審查而喪失考試機會。
真題+類型化―準備筆試與面試的通用法則
行政職業能力傾向測試和申論一般安排在每年11月份,而這正是我原單位最忙的時候,500(〕多人的勞動合同終止和續簽工作要在這個月完成。在這樣的情況下,抽出大量時間來準備這兩門考試對我而言根本沒有可能。那時我手里的參考資料只有一本,就是歷年真題。
就我個人體會,與很多成熟的標準化考試一樣,歷年行政職業能力傾向側試在命題規律上有著很強的延續性。因此,準備行政職業能力傾向測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真題+類型化”。簡言之,就是以真題為主要備考材料,在做題過程中將歷年真題歸納為若干個題型,按題型找到解題方法,總結命題規律和命題變化。這也是我在參加了高考、四六級、托福等一系列考試后找到的一個方法。
至于申論,雖然每年的題材隨著社會熱點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樣態,但我個人體會,“萬變不離其宗”。首先,答題模式不變,一般先讓考生閱讀若干材料,讀完之后結合材料按要求寫若干篇文章。其次,考察內容不變,主要考察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概括綜合能力、發現和提煉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正是基于以上兩點,可以把申論寫作簡單概括為“提出問題”―從閱讀材料中提煉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分析問題的成因、危害性等;“解決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以及論證對策的合理性。近年來的申論題目,不管表面如何變化,其實質總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部分或全部。因此,在考前的準備過程中,要著力圍繞這3個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此外,在申論寫作過程中,要盡量用嚴謹、平實、理性、有說服力的文字。我認識的朋友中,有人散文寫得很好,但申論卻屢屢不及格,我想大致就是因為沒有把握好這一點。
對于面試的準備,“真題十類型化”同樣適用。在準備過程中,我做了兩件事,一是買了一本書,其中網羅了各類公務員考試的面試題;二是上網搜集了近年中央國家機關面試的真題,大多是考友根據回憶整理的。以后者為主,我對面試真題進行了“類型化”,將其歸納為“自我介紹類”、“人際關系類”、“應變類”、“組織活動類”等等。分類準備面試,往往能達到舉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請你組織一次春游活動”和“單位要從A處搬往B處,請你組織搬遷”,兩道題從表面看完全不同,但因為它們同屬于“組織活動類”面試題,因此完全可以套用同一個答題框架,即事前(調研、征求意見、制定計劃等)+事中(分組分步驟實施等)+事后(總結等)。再比如“自我介紹類”,你完全可以從現在起就開始思考如何簡潔明快地介紹你的姓名、家庭、工作經歷,如何得體地闡述你的優點,如何委婉地說明你的缺點而讓人覺得無傷大雅,大可不必等到了面試現場再匆忙構思。
放下―從行政職業能力傾向測試中悟出的一點禪意
寫到這里,突然想起了很久以前聽說的一個故事。在一個寺院里住著一位高僧,他養了一條狗,取名叫做“放下”。每到日落時分,高僧就為“放下”送飯了,嘴里一邊呼喚著:“放下!放下!”小和尚覺得奇怪,就問高僧:“為什么要給狗起這個奇怪的名字?”高僧說:“我在叫狗的時候,其實也是叫自己放下。一個人不可能在一天內做完所有的事情,只要將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做完就足夠了。”明白了其中蘊涵的道理,行政職業能力傾向測試也就成功了一半。
近年來,中央國家機關行政職業能力傾向測試一般為120分鐘內完成130道題,平均分配到每道題目的時間少于1分鐘。從我個人的考試經歷看,很少能完成全部130道題,但這并不妨礙我保持全部通過的記錄。我想,如果你沒有準備行政職業能力傾向測試拿滿分,那就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做完全部題目。一般而言,對于中央國家機關行政職業能力傾向測試,70分左右已經是一個可以接受的分數。
2006年11月,在我步人考場參加行政職業能力傾向測試時,我心里默念的只有兩個字―“放下”。我非常清楚,數字推理、圖形推理不是自己的強項,千萬不能在這些題目上浪費時間,超過1分鐘無法識別的,迅速選C跳過;數字運算雖然沒有難度,但如果花5分鐘才算出來,即使最終得到了正確答案,從整體而言也是另一種意義的失敗,因此必須嚴格控制時間,一旦超時就勇敢舍棄。
我想,成功完成行政職業能力傾向測試,絕不意味著做對 130道題,而是指在合理的時間內完成每一道你會做的題。因此,首先要認清自己,明白自己的強項和弱項,在此基礎上要學會勇敢“放下”,有所為有所不為,揚長避短,切忌“完美主義”。只有保持清醒的頭腦,良好的心態,才能把每一道自己會做的題迅
速解決,從而成功通過測試。
自信、謙虛、得體、干練―面試中的自我包裝
由于工作原因,我參加過多次面試,不是作為考生,而是作為考官。正是因為這些不同角色體驗的機會,才使得我對于面試有了更為深切的認識。首先,面試是從你進人考官視線的第一秒開始,而不是從你答題開始,是從你走出考官視野結束,而不是你答題完畢;其次,面試的考官是人,這就意味著分數不可避免地夾雜了很多感性的因素,或者說,分數是對你整體印象的綜合評價,而不僅僅是你的答題內容。面試常常都沒有標準答案,所以你完全不必在乎你的答題內容是不是涵蓋了每一個采分點。
記得面試當天,我換上了深灰色西裝、深藍色領帶、白色襯衫、黑色皮鞋,這身裝束算是中規中矩,隆重但不張揚。我提前半小時打車出發前往考試地點,沒想到那天一路上堵得特別厲害,差點遲到,頗為狼狽。所以在這里提醒各位,一定要盡可能提前出發,如在北京面試,則盡量選擇軌道交通。到面試地點后抽簽,記得抽到第二個,還沒來得及緊張,己經被叫到門口候考。當然,如果這時你覺得特別緊張,我個人覺得深呼吸作用不大,一是可以找其他考友聊天以分散注意力,二是不斷給自己心理暗示:“你比其他考生和考官都強多了”,在戰略上藐視“敵人”以獲得優越感進而克服緊張情緒。
從走進考場那一刻開始,我想我是非常注意細節的。首先主動把門帶上,面向所有考官鞠躬問候,然后勻速走到自己位置坐好。在答題過程中,我一般會選擇使用諸如“首先”、“其次”、 “最后”等連詞,使自己的答題內容顯得層次清晰,條理清楚。有些面試會要求考官不得通過面部表情來影響考生答題,但這并
不意味著你可以埋頭作答,你最好平視考官,通過微笑傳達你的自信和從容,即使得不到考官的任何回應。對于答題速度和節奏,我一般會在聽清楚題目后,迅速構思出要點和框架,立即作答。答題內容務求簡潔明快,沒有廢話。我個人體會,過長時間的思考會給考官留下反應不夠敏銳的印象、在答題完畢后,起身向所有考官告別,離開座位時記得順手把椅子擺正,出門時把門帶上。
我想,我面試之所以獲得成功,除了將真題類型化并分類突破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在面試過程中注意了這些細節,并通過它們將自信、謙虛、得體、干練的形象傳遞給每一位考官。
享受過程,看淡結果―公務員考試的應有心態當你完成上面的一切,我想,結果真的已經不重要了。正像我在文章一開始說的,我從來不認為公務員考試是完全憑借實力的考試,實力加上運氣才能笑到最后,而運氣不是你我所能左右的。享受過程,看淡結果,其實不僅僅是公務員考試的應有心態,它也是一種生活態度,是獲得幸福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