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對很多人來說十分神秘。很多人只是聽說過有家譜,卻從未見到過家譜。
在我國漫長的歷史中,家譜自古以來盛行了相當長的時間,各地民間素有編修家譜的傳統。家譜曾在一段時間內銷聲匿跡過,這有多種多樣的原因。原因之一是,因被冠以“宣揚封建毒素”的惡名”而難見蹤影。
家譜又稱宗譜、族譜或譜牒。它是記錄同宗共祖的血緣家族的世系人物和事跡等有關情況的民用存錄文書。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至21世紀初以來,不僅原有的家譜得到了內地學術界和海外華人的重視、開發、利用,而且在內地的民間也開始出現了一批新修的家譜,呈現出盛世重修續家譜、尋根認祖可查譜、彰顯文明起新風的新景象。
2000年12月,上海圖書館開始啟動了一項浩大的文化工程,發起編纂第一部包含全球華人家譜資料的《中國家譜總目》。參與這一工程的有中國(包括香港和臺灣)、美國、新加坡等國家的幾十家家譜收藏研究機構,收錄的范圍有中國(包括香港、臺灣、澳門)和世界各國家譜收藏研究機構以及民間收藏的至2000年底前刊印的用漢字記載的中國家譜,包括以家譜、族譜、世譜、支譜、房譜、宗譜、統譜、總譜、通譜等命名的譜牒。據估計,收錄在此書中的全球中國人家譜目錄至少在40000種以上。
2001年1月,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了“中國人的姓,吾祖吾宗”叢書。家譜既是家族的歷史,又是姓氏的文化。講姓氏文化就涉及到家譜。
一、文種特征
家譜除了具有民用存錄文書共有的特點之外,還有以下特征:
(一)由族人編修和續寫家譜通常由同一支脈家族的后代進行編修和續寫,其他人一般不參與。因為,這是家族內部的事。
(二)入譜者有嚴格規定
在舊式家譜中,只要有據可查的來歷清楚者,不論身份貴賤,不論地位高低,都可以入譜。但是,不是所有的家族成員都可以入譜。例如,許多家譜對被收養的人員和母親改嫁后帶到家族中的人,大多不準入譜。
(二)論資排輩的編寫次序
家譜十分講宄論資排輩,嚴格按照輩分的高低和山生的先后來排列家族成員。在舊式家譜中,對官位顯、地位高、名望大、影響廣的人物,除了介紹他們的舉考、仕宦、功績、分迀、生卒、聚葬之外,還要單獨為他們立傳,以表述他們榮宗耀祖的功德,供后世族人效仿。
(四)實錄來龍去脈
家譜的編寫,著重于記錄家族支脈的來龍去脈,列清血緣源流。自始祖而下的家族衍生、發展、存亡、變遷的歷史,要一一實錄,不能有虛妄之處。
二、結構與寫法
家譜的結構與寫法,沒有一個統一的格式,由各個家族按各自的需要而定。
(一)舊式家譜
舊式家譜較多采用世經人緯的寫法,即以世代為經,在同一世代中以人為煒,大多以五世為一個圖譜。由于中華民族歷史久遠,氏姓龐大,家譜卷冊浩繁,工程宏偉,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才能整理完成。尤其是一些“大姓”,如劉、李、朱、孔等姓氏的家譜,帝王多,將相多,賢哲多,人丁多,支脈也多。一個小支脈都有幾十代,稍多的也有八九十代,再多的有一百多代。按五代人一冊,就有幾十冊。
現以劉氏為例,看一看舊式家譜的結構與寫法,以便對舊式家譜有一個認識。
中國人口最多最大的姓氏是李、王、張、劉。在這四大姓氏中,劉氏雖居第四位,但由于起源早,旺族多,分布廣,賜姓、改姓、少數民族附姓多,加上在歷史上作為國姓的時間長,所以劉氏人口十分龐大。
劉氏自劉邦而下,漢朝四百年有22帝,南宋有9帝,五代有2帝,南漢有3帝,共36帝;王以千計,列侯以萬計,漢時劉姓宰相19人,唐時劉姓宰相12人,名儒碩學之士不勝枚舉。如此龐大的劉氏家族,其家譜要全面寫,相當困難。
上海圖書館所藏劉氏宗譜,多達20余種,其中《起云劉氏宗譜》的寫法另有一番設計:
首先,截取劉氏一脈自立宗譜。漢高祖劉邦有個弟弟叫楚元王劉交。從劉交到清朝乾隆時的巨容,歷40代人。撰譜人砍掉劉氏中大多數支脈,先截取劉交這一支脈,再以巨容為始祖開始立譜。
全譜計十二卷,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卷首。它是全譜的核心部分。首先,介紹先儒,介紹劉氏一族,使巨容這一支脈有一個榮耀的源頭。其次,介紹全譜的編輯凡例,有序言,世系總論,家規,嘉靖、乾隆統修先世圖,巨容公、汾公授任詔、行狀、遺像贊、墓圖、詞記、排行、祭言、分遷總覽。這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引言、總綱、總敘,統領全譜。
第二部分為正文,從卷一至卷十。這部分按各世系分敘,詳敘各世系的具體情況。
第三部分為卷末,是全譜的結尾。這部分只敘了“視材壽先公世系”,外加一個領譜字號(收譜編號,分送人保管,并登記在冊)作為結束。
全譜記敘詳略相宜。譜中規定,凡年屆六旬者,準書小傳于本名之下,注明其功名、字號、懿行、娶某氏、生卒、葬地。對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獨立立小傳、行狀,配有畫像、墓圖、墓歌、詞記、喪禮、服制、祭言等文字。譜中人物按身份和地位的不同,在文字上有詳有略。
在舊式家譜中,有一種賜姓、改姓、少數民族附姓的現象。
所謂賜姓,指一些封建帝王對有大功之臣賜以國姓(即帝王之姓),以示信任;而有大功之臣作為一種榮耀予以接受,從此自他開始,其家族的姓氏就被改變。如漢高祖劉邦曾賜劉姓給項伯和婁敬。
所謂改姓,是指改為他姓。其原因較多,主要是為了躲避禍害。如“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家族有一個支脈的后裔改姓為王。據2001年5月2日《文匯報》報道,2001年,在陜西省蒲城縣孫鎮潘莊村發現了一本成吉思汗17世至21世后人編寫的成吉思汗后裔族譜。這本族譜由該村村民王繼靈在拆修其祖父王鳳成舊居的墻壁時發現的。它厚約8厘米,共有287頁,由成吉思汗17世至21世后人編寫,民國年間作了修訂,記錄了21代數以千計元代族人的姓名。該族譜記載:“朱元璋起自濠江泗,掃蕩群雄,移兵北犯……逼燕京,順帝如應冒而國柞移,由是元室宗族留居中土者皆隱名韜光,至今莫能盡考。惟順帝之四子帖木花兒由濮陽兵敗新鄉渡河留居晁陂,為我元室支族南遷之始祖,以王為氏,歷明及清五百余年,兒二十有一傳族。”據有關資料,元朝后裔多分布于河南鎮平、福建廈門、陜西蒲城及廣東、浙江等地。“隱寓王氏為皇族貴胄之意”,亦因躲避宋王朝禍害而改姓埋名。
少數民族附姓有著悠久的歷史。漢朝歷代帝王往往采用和親政策求得邊境安寧。高祖、高后及文帝時,和親次數尤多。漢元帝時,王昭君遠嫁匈奴呼韓邪單于,成了文學的一個經典題材。匈奴習俗,族中的貴族往往跟隨母姓,于是匈奴中開始山現劉姓。據記載,河南雕陰、東郡一帶的劉氏望族均出自匈奴族。他們的后代歷經兩晉、隋、唐,有許多人人朝為官,發展為中原劉姓一大支派。
(二)新修家譜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民間出現了一批新修的家譜,在江西、安徽、湖南、福建、四川等原先有著悠久編修家譜傳統的地區,新修家譜之風更盛。有的地方,甚至鄉鄉、村村、戶戶修家譜。新修的家譜,既繼承了舊式家譜的傳統,又有所變化。
在內容上,加進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材料。安徽一份新修的家譜,修譜者將家族中捐款給“希望工程”、義務贍養孤老、為村民數年如一日無償修理農具等“善舉”悉數記錄下來,以曉諭后代。
在形式上,一些家譜添進了許多現代化的圖像資料,如家族合影的照片等。湖南有一份家譜,甚至還附有錄像帶,并規定每五年翻錄一次,以保證錄像帶的質量。
盛世修史,民間重顯編修家譜熱,說明百姓對我們的國家和社會充滿信心。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從某種角度來說,也將通過家譜這一紐帶代代相傳。
民間在編修家譜中,有些地方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據搜狐網站2005年2月14日轉載《北京青年報》的消息,一些國家重點扶貧縣的部分農村,近兩年來“山譜”風盛行,某些宗氏為了舉行體面的“開譜大典”,要求同一姓氏的村民事先按人頭每人交幾十元至上百元的款額,擺上上百桌酒席,請戲班搭臺唱戲幾天,不山錢的,其姓名被宗譜中剔除。這種做法就有違文明新風的要求。
三、寫作要點提示
續編和新修家譜,最主要的是如何處理好繼承傳統和發揚新風的關系。對舊式家譜中的封建性做法要剔除,如對收養的人,對母親改嫁后帶到家族中的人,不應有所歧視,應一視同仁。家譜中新修的內容,既要發揚新風,又要符合家譜的特點,不是什么材料都可以放進去的,要有一些新的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