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 ——追尋美好的征程
又讀一遍《追風箏的人》。記得決定讀這本書的時候,還是讀完《燦爛千陽》的時候,只是想看看這位作者的其他作品,最后被這部作品折服,成為了一本在手邊常讀的書。
當時,也許只是覺得這部作品描述的故事很吸引人,能夠讓我花費一天的時間,忘記吃喝地看完這部書,并沒有感受到其中沉重的氛圍,最后,記住的,也只是書中提到的“為你,千千萬萬遍”。而現(xiàn)在,在回顧這部書的時候,再也沒有當初的天真爛漫,不諳世事,如今,我似乎看出來一些其他的東西,能夠讓我受益終身的信念。
書的開篇回憶的是“我”與哈桑的童年故事,這個部分的故事在我眼里還是快樂的,沒有戰(zhàn)爭,沒有生活的窘迫,有的是清新的自然味道與天真的談天說地,也許會有些捉弄,但是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美好得讓人害怕,害怕突然的災難襲來,這樣天真的孩子能否支撐得起。果然,在“我”終于實現(xiàn)夢想,能夠親近父親的時候,“我”也失去了世界上唯一的毫無理由地愛著“我”的朋友、兄弟。為了逃避心中的愧疚,選擇了逃避,但終究沒有逃過良心的譴責。若干年后,“我”回到了逃走的地方,去重新走上好人的路,將自己以及父親曾對哈桑犯的罪,向他的兒子救贖,希望得到他的原諒。當一切不堪的歷史不用再隱藏,心也就釋然了,也終究收獲了幸福。
對于這部書描述的故事,我很難經(jīng)歷,但是里面的情感,我確是可以深深體會的。正如“我”為了父親而犧牲哈桑一樣,我也會為了我認為很重要的事,放棄一些事,一些人,一些原則,我也會同“我”一樣,一輩子背起思想的包袱,在噩夢中徘徊,會因為這件愧對于心的事情,而放棄整個美好的回憶。當然,現(xiàn)在看來,這些行為是不可取的,而事實上,我現(xiàn)在也正在后悔,我也因為那件事情改變了我的人生。如書中的“我”一樣,我也是為了榮譽,而私自在一次評獎活動中,為自己添了幾票,最后,我如愿以償?shù)孬@得了這個獎項。這個獎項到手的時候,也正是我開始不堪回首的生活的時
候,會害怕,害怕大家看破這件事,會自我否定,自己竟是這樣一個不擇手段的人,丟失了誠信的我,還會有未來嗎?于是,我也開始逃避。在一個認識我的人不多的中學上學,這樣,我就不用擔心會有人揭穿我虛偽的面目。這個故事,過去了很久,因為這段不怎么好的歷史,我學會了自我批評,并且審核自己的行為有沒有侵犯到他人的利益。我沒有機會像書中的“我”一樣,回到生活的地方,去尋找救贖,但我還是有機會去做好現(xiàn)在,努力提升自己,為別人做出一些事。我想,也許我還不夠善良,沒有像書中的“我”那樣失眠,只是時刻感到不安,但是,我相信,我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有些事,只要經(jīng)歷一遍,就可以刻骨銘心。
其實,我很羨慕“我”與哈桑之間的感情,“我”總是說服自己哈桑不是我的朋友,我只是一個人無聊的時候才會想起他。但在我眼中,“我”真正地將哈桑當做了朋友,而哈桑也是用生命在維護愛護“我”。雖然歷史、生活環(huán)境、宗教信仰將這個事實遮掩,但真正心與心的交流是不需要太多的。雖然,“我”會自私地對待哈桑,沒有考慮對方的感受,但是,從書中的點點滴滴可以看出,“我”看待哈桑,不是一個仆人,而是真正的伙伴,不同于其他的少爺。雖然,“我”為了父親而放棄了哈桑,但他的內(nèi)疚之情確是真實的,只是“我”沒有意識到哈桑對“我”的重要性,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所有的愉快的記憶全都跟哈桑有關(guān),幫助自己度過難熬的暈車時光的也是與哈桑在一起的回憶,如果不是把哈桑當做平等的伙伴,怎么可能心懷愧疚卻又無限懷念。世俗總是有一種能力,能夠遮擋住事實的真相,外界的約定俗成與自己的想法相左時,總是會輕易否定自己的想法,從而使自己不會成為他人口中的談資。作為人類,我們在乎的太多,從而放棄了太多,“我”失去了一個兄弟,而父親失去了一個孩子。在復雜的社會生存,總是會被名譽所累,為了虛無縹渺的名譽,總會忍著心痛放棄一些東西。而這些所謂的名譽,有時候是對思想的桎梏,是對自由的禁錮,反而失去了在這個世界上原本最在乎的東西。
這本書,將背景建立在戰(zhàn)亂的阿富汗,使其描述的氛圍更加沉重,也加深了“我”心中的遺憾,從而能夠與讀者產(chǎn)生共鳴。書中還有的是對自由與勇敢的贊美與追尋,對藐視人權(quán)與怯懦的指責與改正。從整本書中,我們可以看見一些特有的民族習慣與風俗,但是,也正是這種風俗將原本最自然最親切的關(guān)系變得面目全非,這個時候關(guān)于文化的傳承,關(guān)于習俗的傳承,就值得思考了。在我看來,這些事物存在的本身是沒有問題的,而出問題的在于使用這些的我們。有時候,我們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來繼承文化,殊不知文化原本并不是這樣的,所有的一切,初衷總是美好的,但在沿襲的過程中,加入了很多主觀因素,最后變成了對人性的桎梏,使身處其中的人,不得不做出一些違背意愿的事情,使自己的人生支離破碎。就像書中的父親一樣,他是世俗眼光的受害者,但在某種程度上他也是世俗眼光的衛(wèi)道士,沒有人有多大的勇氣去挑戰(zhàn)這個世界。我們沒有資格選擇自己的成長環(huán)境,但是我們還是有資格去選擇自己的思維方式,正如書中的“我”一樣,“我”背負著對哈桑的辜負,正是因為這種心情,“我”才沒有拒絕自己心愛的人,理解她曾經(jīng)受到的苦難,尊重她的一切。其實,世間萬物的存在并沒有什么對錯,存在即合理,重要的是看待世界的方式,對待世界的方式。我想,不可因為自己而傷害他人是最重要的,也是這本書想表達的一個意思吧。
這本書暫時就看到這里了,能夠看到的含義也就這么多,但我相信,此刻不應該是我對這部書的最終理解,不一樣的時候,看到的總會不一樣,風景依舊,心情不然,體會自然不同,這本書,還需要繼續(xù)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