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好的日子,我總是跟著爸爸到金雞山公園晨練。公園大瀑布下的石階旁,一片狹長、松軟的泥地面上,散落著一個個圓形凹窩,上圓下尖,像個小漏斗。爸爸說這“漏斗”底下,總有一只蟲子,可狡猾啦,專會騙人。不信,可蹲下仔細瞧瞧。
我蹲著,認真地觀察起這些“漏斗”,這圓錐形的漏斗壁全是細末土粉,漏斗的面徑有1角硬幣那樣大小,深約1厘米左右,底尖部的泥粉靜靜的,看不出有什么“情況”,也見不到爸爸所說的那種蟲子。這些小“漏斗”全挨著石壁根。石壁根的泥地,爸爸說是小螞蟻們進出的必經之路。我耐著性子觀察著。
這時,陽光灑滿公園,勤勞的小昆蟲們開始了新一天的活動。一隊小螞蟻出現了,它們行色匆匆,只見一只“冒失鬼”眼睛也不看路,竟走到了“漏斗”的口沿,想收腳已來不及了,一下子滑落下去。小螞蟻拼命往上爬,可是“漏斗”壁的泥土粉末太細小、太松軟了,即使有再大的力氣也使不上來,越爬越往下跌,小螞蟻終于滑入“漏斗”底部了。哇,奇跡出現了,原本風平浪靜的“漏斗”底,突然拱起泥粉,小螞蟻就掩埋不見了。爸爸說,這只小螞蟻已經被埋伏“漏斗”底下的蟲子拖去吃了。
我恨死了這只蟲子,這蟲子專在螞蟻們必經的路上設下陷阱害人,太可惡了!我拿起小樹枝一下子把“漏斗”捅毀了,還要活捉那蟲子。毀了一個又一個“漏斗”,但總找不到那蟲子。
次日早晨,我們拿著小蟲子又來到金雞山公園大瀑布下的臺階上。啊丨昨天被我毀掉的那些“漏斗”又復原了。我挑一個較大較深的“漏斗”鏟起,一鍋端地把“漏斗”攤在白紙上,一覽無余,終于發現了一只蟲。它灰土色,體扁,大小像極小的蜘蛛,有腳有手。兩個又黑又小的眼睛,小得幾乎看不見;頭頂上有一對大“鉗子”,不停地退著走路,打著圈兒,真有趣。這小家伙可算是天才的“建筑師”,打起窩兒,有規有則,那么細膩,那么漂亮。它能幾天幾夜一動不動地守著崗位,靜靜地等待著食物的光臨。這是我頭一回見到的怪蟲,它到底叫什么名字呢?
過了一周,我和爸爸來到會展中心參觀“昆蟲展”,總盼能找到怪蟲的名字,但很失望。爸爸對我說:“它那么狡猾,那么會騙人,太陰險了,那就叫它‘陰險蟲’吧。等你長大后再好好去探究它的名字吧。”
點評:作者既認真觀察又很善于思考,把“陰險”蟲寫得活靈活現。文章結尾留下一個懸念,顯出意猶未盡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