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自由
很早以前就聽到過關于陶淵明的故事,他不為五斗米折腰、隱居田園的驕傲與瀟灑讓人敬佩不已,而他所開創的田園一派的詩作對后世影響更為深遠。
陶淵明的人與詩在千百年后能夠受到如此的推崇,一方面固然是因為他超卓的才華,另一方面則是由于他的身上體現著自古為人們所苦苦追尋的那種自由的精神,那種擺脫社會重重束縛的深深揭望。
原來,我也總以為對自由的強調只有西方的作家才有,我們自己的思想更多的是合乎道德禮法、中規中矩的含蓄深厚,從陶淵明的身上才深深地體會到其中的誤差:對自由渴望的吶喊,是所有人共同的天性,何況在枷鎖更為沉重的中國封建社會。陶淵明對自由的追尋,不是通過激烈的血與火的噴射,而是用一種東方式的隔絕和淡然,用在溫和沉靜中表現出來的卓然不群的傲骨錚錚來表現。
在人們對一件東西的渴望非常迫切的時候,恰恰說明了這種東西非常缺乏。陶淵明歸隱田園,自甘淡泊,他首先追求的是一種內心的平靜,而在當時那種戰亂紛紛的環境,當是沒有什么平靜可言;而自由,無論是亂世還是和平時期,在封建的專制下面,永遠都只能存在于不斷的追尋之中。因為自由是站在封建思想和統治秩序的對立面的,任何追求自由的思想和行動,都難以被社會的操縱者所允許,必然都會受到若有若無然而卻感覺得到的巨大壓力。
但問題的關鍵也恰恰在于不斷的追尋。陶淵明以及后來的崇仰者,尤論用什么樣的方式,都不會放棄表達內心的那份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