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貴,可乎?
大凡成大業者,必先“苦其心志,餓其體膚,勞其筋骨,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一帆風順是很少見的。而真正能吃苦的卻也不在少數,難的是什么呢?―共富貴!多少次,我們在史書上和生活中發現這樣的例子:在艱苦的條件下,志同道合者立下“茍富貴,無相忘”的誓言,甘苦與共,攜手拼搏;一旦事業有成,過上好日子后,昔日牢不可破的友誼很快就土崩瓦解了。這實在是人性中可悲的一面。
在涉及政治時,這個現象就更明顯了?纯“春秋五場”之一的越王勾踐吧:落魄時,舉國之地皆人吳人之手,自己帶著數千士兵呆在會稽山上。好不容易靠花言巧語及美女財貨讓敵軍退去,自己的疆土也是“國破山河碎”了。國難當頭,大仇必報!勾踐顯示出一個有為君主堅韌不拔的精神。他提拔了如文種、范蠡這樣的人才,并苦心經營內政:“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優,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是。” 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吳,其身親為夫差前馬”。
在積蓄實力的時期,勾踐身體力行了“共患難”,“臥薪嘗膽”便是大家耳熟能詳、反映勾踐苦行僧式生活的成語。據《勾踐滅昊》記載,勾踐還“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十年不收于國,民俱有三年之食”。另外,勾踐對百姓的生活事無巨細一一加以關照,從記載來看已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步。同時廣招四方人才,招兵買馬整傷軍務。如此勵精圖治,國家豈有不興之理?
勾踐終于實現了他的理想:率精兵橫掃吳地,滅掉了吳國。
但這位越工實在不是一位能“共富貴”的人。
找來西施的大夫范蠡早就察覺了這一點。復興越國的大業實現后,范蠡帶著西施悄然離去,后來成為富甲一方的“陶朱公”。文種倒是忠心耿耿,不過結局是什么呢?有一天,越王勾踐對他說:“您說用七條計策可以滅吳,我只用了其中四條就成功了。您真了不起,還是去陪伍子青吧!”說罷,扔下一口寶劍揚長而去。文種一看,這不就是伍子青當年用來自刎的劍嗎?他完全明白了,長嘆一聲,自刎在錢塘江邊。全然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經典闡釋。而越國的老百姓呢,發現那個昔日“愛民如子”的勾踐又在王宮里花天酒地作威作福了。
以史為鑒,可以知道經驗教訓。像勾踐這樣可以一起打天下,富貴后就翻臉的家伙,過去有,現在有,恐怕未來還會有。
也許,這也是人性悲哀的一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