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一個中等條件的中學生物實驗室,我們本來應該心安理得地選擇常規的小課題,但樂觀的指導老師偏不。他說“充分利用你們的想象,這是你們自己的實驗,什么都可以選。”我們完全沒有料到作為初學者參加實驗,就可以選一個真正感興趣和急于了解的課題。后來才明白,也只有初學者才有這樣的特權,而實驗條件在這里只是一種次要因素。
選題的意見最終統一到了“生物與磁場”的范疇。市場上的磁用品效果出奇好,磁療法風靡一時,但在“生物體與磁場的關系”這方面的研究十分有限。面對這樣一個近乎空白的領域,我們的興趣和好奇心全來了。如果面前只擺了兩個概念——“生物”和“磁場”,那是非?蓯鄣氖,可以盡情想象。只要一進實驗室,“生物”就會逐漸降格,變成“動物”——“小動物”一一“昆蟲”——“實驗昆蟲”一一“家蠶”;“磁場”也由幾片不起眼的磁鋼代表了。這樣,原來的“生物與磁場”變成了現在的“家蠶與磁鋼”,但后者說起來顯然不夠味兒。不過,實驗就從這里開始。起步艱難。
?在全無先例的情況下設計實驗,自由是自由,但總有身子懸在空中的感覺。磁鋼怎么擺放,什么時候作磁場處理,怎么處理,甚至家蠶怎么喂養……每一件最細小的事都成問題,就在一切還都沒有頭緒的時候.第一批小蠶巳緩破殼而出了。大家手忙腳亂,對這些小寶貝愛也不是,恨也不是。它們卻不管,只顧抬頭找吃的。桑葉還沒有發芽,我們只好將就些,拿泡過的茶葉、蒲公英的嫩葉子喂它們。小蠶太小,誰也不清楚它們到底吃過沒有。幾天后,發現小部分蠶長大了點兒,大部分沒影了。有人說供實驗用的昆蟲享清福,不勞而獲,這次算是例外了一-那些沒影兒了的“烈土”們稱得上是死無葬身之地。長大的蠶兒逐漸變得漂亮了,身子不再是又小又黑,顯出淺淺的銀灰色來。
家蠶是一種完全變態的昆蟲,它的一生要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智慧的古代中國人發現蠶絲可以紡織,就將生長在野外桑樹上的野蠶種人工飼養馴化,此后遂有那一條銀光閃閃的“絲綢之路”飄向西方;這種紡織的工作也一直延續到現在。我們的實驗對象就是從卵到成蟲四個階段的家蠶,其中幼蟲期是家蠶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時期,它要在這個時期內補給養料。從卵孵出到熟蠶吐絲結繭,大約需要三四天多一點。幼蟲剛出殼時呈黑色,不到三毫米;長到一定時候蛻皮,身體隨即增大一圈,這樣蛻皮四次之后.才能吐絲。這時的蠶有五六厘米長,小姆指粗,銀灰色的,的確算是個大家伙了。由于營養不良,我們的第一批蠶發育不正常,有的甚至還不到齡數就開始吐絲?大概是實在不堪忍受虐待。含冤而死的蠶有十幾條的時候,工作才有了進展。實驗的設計逐漸在頭腦中成型,并且日趨完善了。
天氣轉暖了,桑樹發芽了,我們的蠶有桑芽吃了。沒幾天,桑樹的小葉長出來了,食物就不用愁了。養蠶用的搪瓷盤從溫箱中移到室內的桌子上,蠶兒長得越發英俊。
記不淸食品危機從什么時候又開始了,只記得市內桑樹噴了殺蟲劑,蠶吃下噴過藥的葉子,身體發黃,抽搐不止,最后蜷縮成一團死去,恐怖極了。于是到處求援要桑葉,鄧老師為此還跑到十幾公里外的明友家中去。
蠶一旦長大,食量非常驚人。它們用頭中間的一條縫沿著葉子邊緣嚓嚓地向下一順,葉子就少了一點兒;頭上下擺動,一會兒就在葉子上造成一個大凹隱?葱Q吃東西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呆呆地能看個把小時,直到它把一大片葉子全吃下去,自己也巴不得咬一口。蠶的身體似乎并不顯大,精力卻旺盛極了——依舊昂起頭找葉子,一副乞丐的樣子。安靜的時候,閉上眼睛聽一堆蠶兒吃東西,便是聽覺上的享受了。沙、沙、沙……真像一首動聽的“歌”呢!
實驗設計完成了,大家討論一下,覺得還可行,就按部就班各司其職了,一天一天作記錄,改計劃,討論。那時候我們才看出,我們的力量與面對的目標相比是多么渺小,我們前邊是一個真正廣闊的奧秘無窮的世界。也想過放棄,只是舍不得。硬著頭皮再垂幾步,回頭一看,心里才亮堂多了——再偉大的事業也要跨出渺小的第一步,偉大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還是接著觀察,記錄,討論,修改計劃,采桑葉。暑假到了,每天大家輪換著到學校兩次,鄧老師把夏令營輔導員的活兒全辭了,整個暑假和我們一起泡在學校。關于暑假的記憶很淡漠,很零亂,只有一些永遠丟不掉的片斷:
天氣熱,蠶大批死亡,往地上灑水,用電扇吹,還是不管事;鄧老師的家人被石灰燒傷了大塊皮膚,他跑遍全城買藥累得半死還跑回來看我們和蠶;記錄本上的數據越來越多,矛盾也越來越多;計算機房里,冷氣機轟轟作響,沙啞的聲音讀出成百上千個數據,機械的手指記下莫名其妙的計算結果,直到眼睛發綠;還有,就是蠶的頭從上擺到下,葉子凹陷越來越大;
每天下午從實驗室直奔游泳池,游泳距離從百米到千米再到沒完沒了的游……最后一批蠶兒吐絲了。它們的頭上下左右搖,身子扭動著,把自己包裹在銀白色的絲巢中,自身的體積越來越小,外邊的淺黃色的皮也變小而松皺起來。絲密到看不見里邊了,輕輕舉起它,透過燈光觀察,里邊的小生命還在不停地擺著頭,吐著絲,直到耗盡最后的氣力。
可惜論文中不允許出現上述的任何細節,論文的思路要淸晰,語言要精煉、準確,結構要嚴謹。寫論文的那幾天,有時恨不能從樓上跳下去,大熱天里急得手腳冰涼。每天例行的游泳更加必要,在淸冷的水中往返,讓手腳機械地運動,用冷靜的大腦思考。沿著游泳池一側來回游幾十趟,論文就又完整了一些。
剩下的話,應該由論文自己說了。作為作者,我們很淸楚此文應有的地位,從這種意義上講,它所得到的榮譽顯然是太多了。這是違背我們初衷的。論文中不科學,不嚴密,不確切的地方大概有不少。我們也十分淸楚,作這件事的重大意義,不在論文之中,而在論文之外。我們離身后的愚昧黑暗又遠了一步,離前面的文明之光又近了一些;蛟S,是在用渺小的步伐走向未可知的一種偉大吧。希望是這樣,也應該是這樣。
結尾的時候,我要抄錄原先準備寫在論文開頭的一句話—
正如不知道自然界存在多少奧秘一樣,人類也搞不淸自己的身上有多大潛能;我們相信,這兩者都應該是無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