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生物教學如何實施素質教育
山東省曲阜市時莊鎮馬村中學朱寧安
當前,我國中小學教育改革正著力于把以升學為中心的“應試教育”轉移到以提高素質為核心的國民基礎教育的軌道上來。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中學生物教學理應適應這種轉變,率先實施素質教育。本文就初中生物教學如何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談些粗淺看法。
一、教師要轉變觀念,改革教學方法
以前,由于舊觀念的影響,導致教學目的以應試為中心,教學過程以教師為中心,教學方法以死記硬背為中心。學生對生物學基礎知識的認識和理解不深,觀察能力、動手實驗能力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現在各級各類考試制度實行全面改革,生物學科又被打入冷宮。如果教師的教育思想及觀點不及時從應試教育轉變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生物學這門學科更難在整個教育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作為生物學教師必須面對現實,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模式,開辟生物教學的新途徑。
無論是提高認識,還是轉變觀念,教師的思想必須實現以下幾個轉變:實現升學教育向素質教育的根本轉變;生物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把側重于知識傳遞和儲存的教學模式轉變為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教學生會學;把以書本為中心轉變到以理論聯系實際、積極觀察、動手實踐的活動上來。
二、教師必須加強生物實驗教學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學科,搞好實驗教學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關鍵之一。因此在生物課教學中需要注意:1.適當增加實驗內容。首先,課本上要求做的實驗,要一個不漏地做好;其次,可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適當增加一些實驗內容,以彌補模型、標本和語言直觀的不足。2.每次實驗要有明確的目的,同時提出一定的要求,讓學生在實驗中嚴格按要求去做。3.實驗時講清道理,加強指導,解除學生的各種顧慮,做到人人動手。4實驗形式可多種多樣。可根據教學內容邊講邊實驗,也可先講后實驗,這樣使所學的知識深入淺出,變靜為動,變抽象為直觀,變被動為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課堂教學要與實際相結合
應試教育把學生限制在狹小的課堂內,這樣會導致學生知識面狹窄,素質教育則注重學以致用,把學生引入學校環境、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等共同組成的動態系統中,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為將來學生走進社會謀求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特別是《生物》這樣一門自然學科,是從對生命現象描述發展到對生命本質的探索,是從生物的形態構造和生理特性的宏觀研究深入到與生命有關的微觀領域的研究。而且中學生物課的內容很多知識又恰恰是從對生物的形態構造、生理特性、生物與環境關系等的感性描述開始的。再加之中學生的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較敏感、較好奇,對問題喜歡追根究底、興趣廣泛等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則可起到課堂教學難以起到的作用。適時地帶領他們參觀植物園,采集標本,觀察動物的飼養,觀察生物的形態、分布,或者學習果樹的嫁接等等。通過一系列靈活多樣的活動,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也使他們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同時還使一些學生在這里獲得了成功的歡樂。
總之,生物教學實施素質教育,是全方位多渠道的綜合工程。這既要有教師持之以恒的努力,又要有學生的廣泛參與以及其他方面的密切配合,造成全社會都來重視素質教育的氛圍,最終才能達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