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天氣,微風習習,樹木抽出新枝,北京城內處處嫩綠。
這美妙的日子,也孕育著新的生命。
一放學,我急匆匆趕回家中,看那可愛的小寶寶是否已從卵中孵出來——養蠶已成為我每年春季的一件大事,已編入我的工作程序了。在我焦急的等待了數天后,那黑色的小蠕蟲,終于咬破卵殼,獲得自由了。于是,找桑葉又成了我的一件心事。此時,桑樹剛剛冒出那嫩綠的小芽,一顆樹上找不到幾片小葉子,芽又是不忍心掐的。為了不使我那可愛的蠶寶寶挨餓,我只好在清華園里多“轉悠”幾圈了。
一片片鮮嫩的小葉子蓋在小蟻蠶們的身上。不一會兒,它們就爬上葉子的背面,一點一點地啃著,模樣甚是斯文,把葉子中間啃出一個個小洞,而剩下的大片葉子就不吃了。“唉,怎么這么不珍惜!”看到我辛辛苦苦尋覓來的嫩葉就這樣被它們浪費,心中感到“氣憤”。于是我不只一次地“教育”它們“要愛惜糧食”,還把那首“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詩誦給它們聽?蓺獾氖撬鼈円粋個“裝聾作傻”,毫不理會我的忠告,一切依舊,我也只得睜一眼閉一眼了。
在我的“桑葉大軍”的進攻下,蠶寶寶們圓滿地完成了“殲敵”任務,一個個變得膘肥體壯,肌膚也越來越潔白、細膩了。
由于寶寶們的“發福”,我的采桑任務也隨之加重,一大包桑葉一天都應付不了。我只得又到處尋找桑樹。有時低處的桑葉揪光了,迫不得已,只好上樹攀高枝兒。
雖然采桑是辛苦了一點兒,但是看到大蠶吃桑葉卻是一大快事d大蠶吃桑葉和蟻蠶可大不相同了,它們一改小時候的斯文相,從葉子邊上就開始大口啃,速度極快,一轉眼工夫,桑葉已被啃去了一大塊。這時,如果屋子里靜,還能聽到“沙沙”的聲音呢!一會兒,幾片桑葉就被大蠶們蠶食干凈?磥硭鼈円“長大懂事”,不再浪費了。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屋中,看著眼前蠶寶寶大口大口地咀嚼,聽著那“沙沙,沙沙”的聲音,對我來說,真是一種絕好的享受。
日子過得很快。一轉眼,就到了寶寶們吐絲的時候了。我每年都準備幾個瓶蓋,讓它們在蓋子上吐。這樣,就可以得到一個銀亮的圓絲片。但是,這件事不是以我的意志為轉移的,蠶寶寶可是十分?“淘氣”的。它們的天性是結繭,盡管我把它們放在瓶蓋上,但它們卻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從上面悄悄地溜下來,找個夾角作繭子。我為之付出很大的代價(時間上的)——守在瓶蓋旁,一遍又一遍地把那些“不聽話”的家伙抓回到蓋子上?不知多少遍地對寶寶們進行“說服教育”,告訴它們在新時代應“拋棄陳舊的老傳統、老方式”——雖然它們聽不懂,但我從中感受到了樂趣(心理上的)。
可想而知,最快樂的時刻還是欣賞那擺在面前的豐收成果片片銀白色的有些閃亮的圓形絲片。此時我該是何種心情,是豐收的喜悅,還是對這美麗銀絲的贊嘆?仿佛都有一些。
養蠶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它既可以讓人感受到付出勞動——采桑時的辛苦,又可以讓人享受到收獲勞動成果時的歡欣。它豐富了我的課余生活,使我感到更充實,它帶給我許多樂趣。
高中生從少年走向青年時代,他們童心未泯、稚氣未脫。雖說學習忙,但他們總能擠出時間干一些他們喜歡干的事情。吳凌松同學喜歡養要,習作中極自然地流露出自己對養蠶的興趣。從蠕蟲的“斯文”到蠶寶寶的“浪費”,從要的“發福”到吐絲作繭,小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對大自然、對小生靈那種情愛絲絲吐露,一點一滴地渲泄,既有童趣,又有真情。寫得較成功。尤其是春要作繭一節,描寫得真實、形象、生動。
深沉的作品給人以思考,浪漫的作品給人以激情,那些充滿童真、稚趣十足的作品雖說有幼稚、簡單的弱點,但比起那些矯揉造作、無病呻吟的作品不知要好上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