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查資料,人們都會很時髦地說:“上網去嘛!”而我,卻偏偏選擇了傳統的方式--去圖書館。
8點20分,我在圖書館前等開門。這時,一位保安打開了鎖,于是人們便像漲潮時的海水一樣,涌入圖書館。我仗著身體靈活,好不容易才在二樓的歷史書博覽室里占了一席之地。我一邊走著,一邊找著與《晏子使楚》這篇課文有關的資料。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我才從書中掏金似的找到了《東方小故事》、《春秋戰國史》、《戰國風云錄》等三五本書。我坐回座位仔細翻閱。唉!一點兒也沒有!我雙手往口袋一插,悶悶不樂地就要往門口走。媽媽拉住我,微笑著:“怎么?沒找到嗎?再仔細找找吧!”我又仔仔細細地尋了一遍,果然,在一個不引人注目的角落里找到了《歷史大詞典》、《辭海》等,在圖書中我果然找到了幾個關于《晏子使楚》的資料。又翻閱了好幾遍,果然又找到了十幾條資料……哈!真有用。
晏子原名叫晏嬰,齊國的那個囚犯是楚王特別安排的;晏子的身世;齊與楚之間的著名戰爭等……看到這么多的材料,我更加信心百倍,認真認真更認真。
戰國時代,齊宣王很喜歡聽吹竽,又喜歡講排場。他供養了一支由三百名竽樂高手組成的竽樂合奏隊。一有機會,他們就為齊宣王吹竽。咦?那個穿黃大衣,扎了一根紅頭巾的人怎么捂著竽在吹?原來他就……啊!這千千萬萬的圖書真是我的良師益友啊!在大家紛紛利用電腦查閱資料的時代,小作者卻還是利用圖書了解歷史,幫助學習,并在最后發出“圖書--我的良師益友”的贊嘆,實屬不易。全文結構合理,語言流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