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家里沒有幾樣老物件呢?大的比方說縫紉機、老藤椅;小的有手表、戒指、鋼筆等等。雖說有的值錢,可以代代相傳,比如百年前的瓷器或是玲瓏剔透的翡翠;有的卻一文不值,甚至蒙塵于被人遺忘的角落。其實,無論它自身的價值幾許,每一個老物件里必然暗藏著屬于它自己的時代溫度和故事
在我家的書房里有一方不太起眼的硯臺,聽說它隨著太祖父、外祖父一起穿越過炮火烽煙,如今安安靜靜地端坐在不老的時光里,就如同一位敦厚的老人,靜觀小女習字、孫兒臨帖。又似一個沉默不語的智者,靜聽風言,坐看云起。
記得初識此硯,我尚為稚子。那日外祖父剛剛完成一幅行草,用帶有墨香的手攬我入懷,并指著這方硯臺對我說:“它的年齡比我都大哦,以后你要用它寫出一手好字來……”彼時我尚且年幼,覺得它不過是一塊凹凸不平、棱角分明的黑石頭罷了。祖父洞悉到了我的無知,便又說道:“小丫頭,你可記住嘍,這不是普通的石頭,是硯臺,是可以傳家的老物件。”
兒時的叮嚀如風中的煙雨,并未落到我懵懂的心上。長大些,我雖進美術學校拜師習字,用的卻是普通的墨盒和墨汁。直到前年外祖父因病離世,這方硯才再次進入我的視線。我發(fā)現(xiàn)母親時常在書房擦拭這塊“黑石頭”,偶爾也會雅興上來,端坐于桌前,慢研細磨,習字臨帖。此時我才真正見識了這方硯臺,它的外表并不華麗,形狀方方正正,中心凹有一方墨池,池畔幾片淺淺荷葉,似被微風吹拂,雕工極其樸拙卻又不失靈動和豐潤。母親說,這方硯是外祖父的最愛,“文化大革命”時,外祖父在寧夏、東北和湖北間輾轉,都想方設法保其完好。我仔細端詳它,意外地發(fā)現(xiàn)其底端刻有“詩書繼世”四字,驀然間讓我感受到它的風霜厚重。不僅因為其是文房四寶之一,而是它承載著祖輩對后代的無限期許。在目光與硯的交流中,我仿佛看到了慈祥的外祖父對我面帶微笑的鼓勵,更讓我理解了“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古訓。我好像突然間長大了,明白了寶貴的東西不一定是金銀珠寶、豪車墅宅,祖輩們靠品行與才德傳下來的家教與門風,亦是可以浸潤后代一生的寶貴財富。
那一日,在母親的鼓勵下,我慎重地研磨鋪宣,將手中的狼毫落于紙端。我知道,我寫的字還不夠瀟灑漂亮,但我相信,桌角的那一方硯會用歲月洗禮過的眼睛,注視我的成長與進步。那暈開而來的深深淺淺的墨香,亦會隨著漸漸老去的時光,于無聲處品味百味人生,傳遞愛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