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真正處在那段歲月中的人到底是怎樣認知那段生活,真正經歷過兩年知青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人到底得到了什么勝過科學文化知識的再教育。只知道從現在的各種小說以及各種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人所寫的散文看來,那些年的時光并沒有得到多少好評。批評的人很多,所以這部小說的題目才叫做(懷念聲名狼藉的日子)。
可有一點我很疑惑,既然是‘’聲名狼藉的日子”,為什么還要“懷念”呢,那段農村的生活也許確實有值得留戀的東西吧o
我的爸媽出生在“文化大革命”剛開始的那年,幸運的是在他們還不怎么記事時“文化大革命”就在人們的批評聲中拉下了帷幕,鄧小平就提出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口號。經常提到“文化大革命”的是姥姥。那段日子姥姥還是一個飯店的服務員。沒有什么文化的她好像到現在也沒有明確地提到過那段歲月的可惡,只是帶著懷念的語氣和若有所思的神色講那時的一張張大字報,一次次批斗會。
也許人們懷念的只是那時的10年青春歲月,只是10年美好的光陰。而不幸的是,那10年,是中國極為黑暗的10年,因為它是對文化對體制的挑戰,鴉片只是在肉體上摧毀了人的精神,而“文化大革命”卻在人們的內心播下了腐朽的種子,徹底摧毀了人的靈魂和斗志,卻挑起了民眾最敏感的脆弱神經。說得嚴重一點,那是對社會文化的褻瀆。
還記得我在蘇州拙政園里見到的那個老爺爺。我到現在內心覺得很對不起他,他和我們照相,要我們給他郵照片,而到現在我還沒有給他郵過去。也許他早就把這碼事忘了,但是我還是很愧疚,因為我沒有遵守我的承諾。他不只向我們介紹了深奧的園林藝術,還特意提到了“文化大革命”,說他們知識分子受到殘害―看得出來他恨透了那段日子。
舊時代的封建地主總是說二讀書人最可怕。就是讀書人推翻了封建的制度,就是讀書人領著窮苦人打土豪分田地,領導中國人民建立了新中國,過上了好日子。而讀書人也容易犯致命的荒唐的錯誤。“文化大革命”就是那最荒唐的結果。
對“聲名狼藉的日子”我們不應只是’‘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