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村前。天色已是黃昏,房屋、小路都被夕陽光籠罩著,絢麗的晚霞,徐徐變幻著顏色,時而金燦燦,時而紅通通,時而黃澄澄……我走到村中,這時薄薄的青霧浮起,家家戶戶的煙囪上升起了一縷縷輕煙,霎時間分不清哪是裊裊輕煙,哪是絲絲輕霧。有些人家的狗正“汪汪”地叫著,樹被風吹得“沙沙”作響,好像是召喚遠處的鳥兒,鳥兒也好像聽到了樹的呼喚,都紛紛地飛回巢中。
一陣陣涼風吹來,伴隨著飯香、菜香。農人有的扛著鋤頭,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趕;有的牽著吃得飽飽的大水牛,哼著小調,悠哉悠哉地回家;有的挑著重擔“咚咚”地走著……村后有一條河,它像巨龍一般伸向遠方,柔和的余光灑遍河面,照得四處的河水一片通紅,一陣微風吹來,面前的水一片碧綠,似無數翡翠拼湊而成,閃爍著暗幽幽的綠光,綠光粼粼波動,似微風輕拂著綠草如茵的草坪,這使我想起了兩句詩:“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這時,霧已經很濃了,它鎖住了遠近碧玉般的青山。青山腳下是一望無邊的金浪,微風中隱約聞到一陣陣熟透了的稻谷的香味。
暮色中,冷風蕭瑟,更顯得村后寂靜了。再向村子回首,只見萬家燈火,一陣陣歡樂的笑聲從村子里傳出來,一片溫暖、和諧的景象。
這時天上已淡月朦朧,疏星布列了
鄉村的黃昏,與城市的黃昏有什么不同?怎樣才能寫出那金黃的鄉味?
【成功因素】
金黃的鄉味在“鄉村”。小作者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展現鄉味:村前一是晚霞中的房屋、小路;村中一是縷縷炊煙,狗叫鳥歸,匆匆回家的農人;村后——是金黃為主調的山水景物。以斑斕的色彩、鮮明的形象展現,這是本文最成功之處。此外,用疊詞、口語這類親切、帶濃郁鄉味的語言也為本文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