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樓房
也許你會以為我這個題目很俗,但是今天的我能夠用這么高檔的筆,用這么高檔的紙,坐這么高檔的桌椅,在這么高檔的樓房里,來寫一篇不算高檔的文章,我實在想不出其他的題目來代表我此刻的心情。
十年前,懵懂的我被父母帶進一個破爛不堪、人聲喧雜的院子,又被安排在一個石頭砌成,旁邊有個小凳子的地方,一位陌生的阿姨告訴我這是我的課桌。我傻乎乎地點點頭,其實我并不明白那所謂的“課桌”有什么用,是能用來吃飯呢還是能用來睡覺?
后來,我漸漸意識到,那個又破又爛的院子是我的學校,而那塊硬硬的“石頭”確實是我的課桌,只不過它既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用來睡覺。
在那個年代里,周圍好幾個村子才有一所學校,幸運的是這僅有的一所學校在我們村。在我的印象里,學校還不到50平方米,零散地坐落著幾間破磚房,還有一個不規則的花壇,里面長的多半是雜草。走進教室,最顯眼的就是房頂上的裂痕,讓人毛骨悚然。當時我特別喜歡下雨,甚至有些幸災樂禍的感覺,因為只要下雨,教室肯定會漏,老師就讓我們擠到不漏的地方,趁機?也可以說說鬧鬧。
教室內的桌椅大都是石頭的,再加上我們調皮,下課后總要在石桌上跳幾個來回,不免就會被碰到。老師總是勸我們,可是我們正是調皮的年齡,哪還有心思顧及那一點傷痛。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開始有些討厭這硬邦邦的課桌,它總使我或多或少地受傷,而且冬天冰得手特別涼。從那時起,我落下了后遺癥一只要是冬天,雙手就不聽使喚,更別說寫字了。一次,爸爸帶我去鄉鎮上趕集,無意間發現了中學校門,我吵著鬧著要進去,爸爸無奈,只得答應。中學的空氣好清新啊!那一刻,我愛上了這個地方,立志一定要坐在這里讀書。
回家后,似乎我的學習有了方向感,于是整天奮筆疾書,埋頭苦干,顧不得身邊的條件多簡陋。
一年多過去了,當年我訂的那個目標沒有實現,但是我實現了比那個目標更高的目標。我心里很激動,我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的初中會在樓房里度過,還有那成片的花壇和闊亮的操場。我總想感謝誰,但我不知道他是誰。2008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我想讓我如此受寵若驚的應該就是這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它仿佛讓我短短十年的學習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不敢再憧憬什么,因為計劃不如變化快,能夠做的只能是走一步,再走一步,也許最終就是走向人生的頂峰。但愿如此!不知道今后的十年,我會變化成什么樣子……盡管文章要結束了,想要說的話也表達完了,但內心激動的心情仍然在劇烈地翻騰,我想它將會伴我永遠,從漏房到褸房,不知下一個目標是什么……
小作者以學校的變化來體現改革開放的巨大變化,運用以小見大的寫法,以學生的眼光看社會的發展,語言簡潔,激動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