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不只能生巧
賣油翁的技藝真的讓人瞠目結舌:把一銅錢放在葫蘆口上.舀一勺油從銅錢口澆下去,油穿過錢孔卻一點都不碰到銅錢。賣油翁是如何達到這個境界的呢?“無他,惟手熟爾’’。乍一聽,的確,熟能生巧。再一想,“熟”能生的豈止是“巧",熟何嘗不能生“拙竹呢?
“熟”帶來的思維定勢會誤導人做錯事,做錯了只好返工、再次來過,這“熟竹生出的就是拙了。很多人只相信自己的經驗和感覺,認為自己經常做的事、自己的經驗是非常有效的,因此往往以自己“熟"而自得,依賴自己的老辦法老規矩。可是他們沒有想到,這個世界是個不斷變化的世界,萬事萬物也都在變化當中。當客觀的條件變化之后,你還采用舊的方法舊的理論,得到的只能是失敗。所以說沒有一成不變的真理,也沒有永恒不變的箴言。
談起這思維定勢,我突然想起了人們經常利用的條件反射原理。有一個例子:馬戲團里訓練狗熊跳舞時,先用火烤熱鐵板,然后讓熊在上面走,同時在一邊奏樂。于是狗熊因為怕燙就搖擺起來。久而久之,當音樂一響狗熊就會搖擺起來,好像是“聞樂起舞”。其實狗熊在無意中陷入了一個思維定勢:音樂響了腳就被燙,然后就很自然地抬腳躲避。
熟還會把人的思維束縛在一個他熟悉的小圈子里,不思變通。比如在反物質發現之前,人們總是很“熟"地以為所有電子都帶負電所有質子都帶正電;在愛因斯坦出現之前,幾乎沒有人敢挑戰牛頓的三大力學定律;在爵士樂剛剛出現的時候,人們因為已經熟悉了原有的音樂曲調,所以覺得爵士樂是一種噪音。這些都是因為人們太熟悉前人定下的規定、留下的事物了,以致于思維局限在自己熟悉的領域,絲毫不敢突破。康有為在《變法通議》里曾經說過:“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確,我們中華民族沿襲著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不敢改動,帶來的就是清王朝的積貧積弱,被歐美列強宰割。到了瀕臨亡國的境地。熟之后的固執與遵從,終于使得生命力喪失殆盡。
與上面相聯系的,熟還能生出懶惰來。對于自己熟悉的東西人們都會有意無意地依賴,不愿意去花力氣探索新的東西。尤其是在解決問題方面,不由自主地就按照自己的“經驗”做事。從來都不曾去多用一番心思尋求更方便快捷的方法。后果就是熟于遵從,懶于開拓;熟于固守,懶于創造。由此可見,熟也是能生拙的。
境界
這是一個寓言一樣的故事。
陳堯咨是一個射箭的高手,他的技藝的確十分高超,能夠“發矢十中八九”,稱得上是一位神箭手。很自然地,他很為這一點驕傲,“亦以此自矜"。
賣油翁并不會射箭,如果讓他去射,可能連一次也中不了。但賣油翁也有他自己的絕招---倒油:把油從一個小小的銅錢孔里倒入油葫蘆,而錢上連一點油也沒沾到,這份熟練是驚人的。但老人很平淡,只說了一句“無他,惟手熟爾"。陳堯咨笑著把他打發走了。但這~笑的背后,誰知道蘊藏著多么復雜的感觸?
射箭和倒油,看上去是兩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一個是關于戰場刀兵的生死大事,一個是日常生活的瑣碎小事。但仔細想一想,兩者在事理深處的關聯卻是千絲萬縷的。稍淺近地說,射箭和倒油都存在一個準確性的問題,不同之處不過是箭要瞄準標靶,而油要倒入瓶口而已,二者的成敗判別實際都在于準和不準。就按這個標準而言,陳堯咨的技術顯然是不如賣油翁的,他總還存在著十之一二的差誤,而賣油翁則半點油星也沒有灑出來。后者的蜩熟和定力很明顯要比前者得的分數高。
然而,這還只是道理的表面。其實,除了射箭和倒油之外,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有好與不好、熟與不熟,都有一個做事的境界在。所謂的境界,說起來顯得有點抽象,實際上就是人在做某一件事時所處的精神和身體上的一種狀態,以及由此控制的做事的成敗結果。因此,境界不是簡單地指事情有沒有做成,而主要
是指在做事的過程中那種綜合性的狀態和體會。境界只有在鍛煉得很純熟之后才可能達到。如果連根本的技術都沒有掌握,當然談不上什么境界。
在生活中我們可能都有過類似的體驗。有的事情明明已經是輕車熟路的了,但如果在做的時候有了顧慮,患得患失,或者掉以輕心,滿不在乎,最后反而做得一塌糊涂。可見,做事的成敗并不是一個“熟”字就能解決的,當時精神的狀態也極為重要。所以,心態如何,也是境界的一個重要因素。以陳堯咨而言,他
射箭的境界肯定不會太低,否則不會總是“十中八九”,但他僅僅達到“十中八九"就洋洋得意起來,而不想如何能夠百發百中。賣油翁則一直都那么從容平靜。他倒油的手,永遠不會有一絲顫抖。兩個人的境界就差在了這里,差在對于成敗得失,以及追求極致的心態。如果說存在“最高境界",一顆虛懷若谷的平常心是通向那里的惟一途徑;心浮氣躁、自以為是的人永遠都只能在頂點的周圍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