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無力
毫無疑問,孔子乃有德之人:他歸納了一套道德規范。這種規范為許多人所接受?鬃釉噲D讓它滲人人們的生活、信仰、經濟、政治各個層面,然而在政治面前道德是無力的,在利益面前道德往往也是無力的。
面對孔子站在道德立場上的責問,連他的弟子也要巧辭辯解,這是一種怎樣的悲哀!在馬克思的論述中,隨著利潤的增加,道德、法律,....一切都不重要了,人們可以舍生忘死,可以做亡命之徒,只因“利”字。又有幾個人會為了道德而放棄 30%的利潤呢?恐怕少得可憐。為了利益,陸謙可以拋棄一切道德,出賣好友林沖;為了利益,軍閥們可以今天稱兄道弟,明天刀兵相見;為了利益,英美可以讓盟國被納粹的鐵蹄肆意踐踏;為了利益,成千上萬的人賣國求榮,甘做漢奸走狗。
當生存都已經成為問題時,道德也就不那么重要了。不食磋來之食的不過那老兄區區一人,伯夷、叔齊也是千古奇人了,雖然人們贊美他們,但有多少人會照他們那樣去做呢?饑荒中,人們可以易子而食,婦女兒童可以被喚作“兩腳羊”論斤出售,要知道,狼都是不吃同類的。從孔子到荀子,從朱熹到魯迅,多少思想者為了道德的淪喪而呼喊悲號。人之所以為人,正是因為人是應該有道德的。然而,太多太多的人們迷失在名與利的海洋中,道德本應是夜間茫茫大海中的燈塔,指引人們人生的航船,但是它的燈光太昏暗了,甚至在凜冽的海風中有熄滅的危險,沒有了它,人生之舟將難以逃脫觸礁的危險。
在物質豐富的同時,道德是該回歸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