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綠汀爺爺于1934年創作的《牧童短笛》是一首鋼琴曲。該曲通過各種音響與節奏、直接和間接地模擬人的生活和自然現象,用音樂啟示聽者通過感受、知覺,進而聯想到人們熟悉的某種生活場景和自然情調。
隨著悠揚悅耳的樂聲和陣陣牧笛的出現,我的思緒被漸漸地引入了牧童的世界。在音樂中,我的腦海里隱隱約約地浮現出一個牧童和他心愛的老黃牛正在河邊休息的場景。那牧童戴著斗笠,赤著一雙小腳,悠然自得地坐在牛背上,用他的短笛吹出一首首美妙動聽的曲子。隨著音樂的進展,我仿佛感到天色漸漸地暗了下來,遠處的天邊被夕陽映得通紅通紅的。在夕陽下,牧童正吹著短笛,趕著牛群,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牧童短笛》全曲分為三段。第一段音樂描寫牧童吹著短笛,那悠揚而流暢的笛聲在曠野回蕩的場景。第二段音樂用歡快的旋律模擬短笛快速吹奏,表現牧童熱情奔放的情緒,與第一段音樂形成對比,曲調由C大調轉為G大調,在節拍上由原來的4/4拍改變為2/4拍,使音樂表現得更活躍。第三段音樂是第一段的變奏形式,曲調更加明快、流暢,讓人回味無窮。
在樂曲中,賀爺爺采用復調手法和民間竹笛的音調,使作品具有濃郁的民族風味和江南地方特色。細細聆聽和品味《牧童短笛》的音樂處理和主題刻畫,使我深深感受到音樂的美妙和無窮的表現力。
每當夜幕將臨,我靜靜地倚窗遠眺那火紅的夕陽時,《牧童短笛》那悠揚悅耳、美妙動聽的樂曲聲便會時時在我的耳邊回蕩本文根據音樂的特點對樂曲描繪的景象展開聯想,描繪了一個牧童和他心愛的老黃牛正在河邊休息的場景。小作者較為注重音樂的變化及其對想象的導向,如樂曲開始后,“隨著悠揚悅耳的樂聲和陣陣牧笛的出現”把“我”帶入牧童的世界,為我們展現了湖光山色,人與自然合一的美妙景象。在欣賞活動中,小作者運用音樂知識和分辨樂器的能力感知音樂作品,理解音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