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與理智
李楠
這次大安之行,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應該叫做“渴望”。每個人都有自己所渴望的東西。在大安,這種渴望表現得更加明顯。
貧閑的同學們渴望擺脫貧困。他們穿著單薄的臟兮兮的校服,穿梭在宿舍、食堂和教室之間,受用著學校盡了全力為他們營造的一切。他們按照學校公布的作息時間表,從早到晚努力地學習。食堂的飯菜出人意料地廉價。似乎同學們可以用幾十塊錢解決整個學期的飲食問題。因為學校也在渴望,渴望著名譽,渴望著升學率。那些漂亮的樓房,設施齊全的操場,精心布置的教室,無不體現了學校深深的渴望。沒有電腦,就用半自動化的電視代替;怕同學們上課睡覺,便在中午特別安排了一小時的午睡時間……這種渴望讓人感動。一個目標,一個信念,為了它們而竭盡全力……而正是有這種渴望作為動力,他們沒H沒夜地努力,毫不松懈地奮斗。我們也有渴-,但是往往沒有他們那樣深切。我們可能并沒有過那樣想要得到什么。一切差距盡在這里。
但是,我們不只需要渴望。
其實,我也很為那些住宿的同學感到悲哀。他們從早到晚按照學校的時間表活動,一點都沒有喘息的機會。那么他們靠什么了解外邊的世界?僅僅靠老師和非住宿同學們帶來的一點點新聞?僅僅靠偌大的食堂角落中的一臺默默的電視機?我不知道。一年,兩年,三年。在宿舍和教室之間的生活,造就了好學生,卻在學習之外的什么地方,留下了巨大的空洞。我想,渴望得過于深切,往往會忽略掉一些同樣重要的事物些同樣重要的渴望。當渴望成為盲目的沖動,就已經超越了它的底線,而變得可怕。
我們需要渴望。
同時,我們也需要理智。
李楠同學的這篇文章貴在思想和內涵。全文共六百多字,語言、內容也很簡單平凡,卻蘊涵著很深的社會意義。折射出、社會中的一個重要現實--貧困地區落后的教育。這短短的文章能夠發人深,思,在那些貧困落后的地區,應該如何開展教育事業,一味地“渴望”、“努力”到底能夠成全學生、成全學校還是成全社會?恐怕只有失去。一個高中生能想得這么深入,實在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