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子和稗子
我有一個令人羨慕的名字——稻子,大家對我再熟悉不過了。每到金秋季節,我的金燦燦的穗子隨風搖曳,像是在跳舞的金娃娃。雖然我的一生只有六個月的時間,但我并不為我這短暫的生命自悲,反而很自豪,因為我能為人類做出很大的貢獻。但也有讓我苦惱的,這就是那個和我從小一起長大的同族“兄弟”,幼苗時,它的模樣和我差不多,可從名字到品質,我們都迥然不同。它叫稗子,它讓我有苦難言。
我倆都是草本植物家族中的成員,同是春天來,秋天去,小時候長得十分相似,因而不易被人識別。隨著不斷的生長,我們就各具風格了。我們的皮膚同時由綠色變成了黃色,只不過我的顏色淺一些,它的顏色深一些而已。我很討厭這個“兄弟”,它總是憑借著與我長得有幾分相似,去蒙騙人們,混吃混喝。其實,我們除顏色外,還有一些不同,只要細心些,你就會發現,稗子的葉子較寬,稀少,葉面平滑,主脈很清晰,而且,在葉子的中間有一條很明顯的白線;我的葉子狹長,很繁密,葉脈紛亂有倒齒,摸上去有些扎手。這些還只是外形上的不同。
我和稗子生長在同一塊土地上,比肩挨著,我的根深植于土壤,到了秋天,就結出稻谷,奉獻給人類,每當我托出沉甸甸的金色的籽實時,人們都異口同聲地夸獎我:“稻子像笑彎了腰的大姑娘。”是啊,雪白的、營養豐富的大米,人們喜歡;谷殼釀出的醇香的米酒更給人們的幸福生活注入了活力;釀酒后的酒糟還是上好的詞料呢。這些,稗子永遠也比不上我。因此,稗子嫉妒死了,它視我為敵人,看到農民伯伯精心地給我澆水、施肥就妒火中燒,搶我的肥料,奪我的水份,擠占我的位置,還同我爭奪陽光。它只知索取,不思奉獻,一味地向上躥,長得又高又壯,想當一方的霸主,而我要供養果實,顧不上自己,個了-矮小,莖桿纖細,相比之下,只能“苗條”“秀氣”地忍氣呑尸。
農民伯伯是主持正義的好“法官”,他們不讓善良的受氣、張狂的逞霸,他們保護我們不受欺害,他們來到地里,關懷我們之余,毫不客氣地拔掉我們身邊的稗子,把它們扔出田外,讓這些有害的雜草永遠退出歷史的舞臺,讓我們在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茁壯成長。
我說了那么多,是因為我為自己的家族自豪,也因為我希望大家都能認識我們,幫助我們,成為我們的好朋友。
【簡評】
寫說明文的目的是向別人介紹某種事物,讓人具體清楚地掌握這種事物的形態特征。怎樣才能寫得清楚明白呢?這就需要作者深入生活,細心觀察所要說明的事物,把握其本質特征;另外,還要有一定的寫作技巧,如一定的順序、恰當的說明方法,這樣,才能達到目的。
《稻子和稗子》一文,是一篇比較成功的作品。成功就成功在作者有這樣的生活經歷,她生活在天津近郊的魚米之鄉,親自參加過插缺、挽缺、剔除稗草等田間勞動,有切身的體會和經驗,因此,對稻子和稗子的外形和本質特征十分稔熟,信手寫出,如囊中取物。又選擇了小品的形式,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娓娓道來,似敘家常,自然而順暢,清清楚楚,難能可貴。擬人的修辭手法,富于感情色彩,把稻、稗寫得形象、生動、更富趣味性外,還溶入了濃濃的愛憎情感,道出了純樸的個性和對生活的體味,幾意兼得,也是對一般說明文的意境的突破和開枯,可視為一篇成功的科學小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