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出身在鄉村的我,對鄉村的一切都有許多留戀。或許是我喜歡那里的江而喜歡那個地方,又或許是我喜歡那里的農舍而喜歡那個地方……如果你說我是“愛屋及烏”,那就錯了,其實那里的一切我都喜歡。
蜿蜒的小路兩旁--麥浪層層,房屋零零散散。村前有一條很大的江,村后有一層層的梯田,看上去整整齊齊,偶然還可見到農民赤腳站在田地里耕耘,水牛則在江邊飲水……如今回首往事,恍如昨日。記得在很小的時候,村里的孩子很喜歡吃蓮子,于是,天剛亮就起床了。雖然很早,但還不及那些采蓮姑娘們;她們趁著一點月光,乘著采蓮船在蓮池中摘蓮子了。來到池邊,才聽到釆蓮姑娘們的歌聲。隱隱約約,便想起兒時常念的一首詩: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采蓮姑娘都很友善,也很大方,不會私自摘卞而獨自享用,有時常會分些給孩子們。當然,來者不拒。我們隨即將蓮子裝在已準備好的小籃里,乘著小木筏在蓮池中穿梭。
小時候常玩的游戲,要么就是斗蟋蟀,要么就是到溪里抓蝦抓蟹,也就沒別的了,雖然如此,依然玩的很盡興。現在回想起來,還挺有趣的。
鄉村的農舍特別有古香古色的風韻,有石瓦屋,而常見的是竹屋。那些竹子都是村民親自到山上砍來的,削成竹條搭建而成,不管過了多長時間,依然可以聞到竹子的清香味,令人特別有精神。不僅屋子是用竹子做的,屋里的部分家具也同樣是用竹子做的,像板凳、小方桌、床……鄉村離小鎮很遠,乘摩托車要一個小時左右,步行的話就難說了,村里的人一個星?期才能去鎮上一次。因此,許多物品大多數都是自己做的。
村里常見的小吃雖然沒有大城市那樣美味,但它們并沒有受到污染,許多的蝦、蟹、魚都是自己撈的。那些海鮮及魚類都不是人工養殖,全是來自天然。當然,不管是蒸、煮還是炸,味道都很鮮美。村里的人對煮粥也很講究,做的過程相當復雜。想到那粥就感覺有許多味道,不細細品嘗,真的難以捉摸……“鄉村”就好像是一本讀不完的“書”,要了解它的一切,是需要時間、需要親身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