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的深灰色
簡評《鋼琴家》
周維夏
我夢想著,有那么一天,我們的民族將會奮起反抗,并且一直堅持它信條的真理一“我們認為所有的人生來平等是不言自明的道理”。
--馬丁?路德金
走出視聽室的時候,天是灰色的,是那種深沉而凝重的灰色。和我的心情一樣……我們剛剛看完《鋼琴家》,心頭泛起一種說不出的滋味,也是灰色的。
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世界是那么的豐富多彩,而在那樣一個時代,那樣一個區域,深陷在猶太人民眼中的卻是死一般的深灰,黯然的雙眸中折射出未來的顏色:依舊看不到光明……主人公斯皮爾曼是個音樂家,有崇高的追求。可是,戰爭剝奪了他和他的民族最基本的尊嚴,強權使他的生命中再沒有鮮花盛開五彩繽紛的顏色,彌漫于眼中的灰色,只在深扣住黑白琴鍵的時候才微微褪去……在片中,他,更象一雙眼睛,眼底世界,折射出戰爭的悲哀,警醒植根于我內心深處的思考。
有這么一處場景,德國兵深夜闖進猶太民宅,命令屋里的人都站起來,有一個老人,坐在輪椅上,茫然無助地望著周圍的同胞。為首的德國兵只是皺了一皺眉頭,喝道:“我說的話你難道沒聽到么?把他扔下去!”當著整個猶太區民眾的面,兩個士兵踩著正步上前,拽著輪椅走到陽臺邊,一臉麻木,把老人從二樓扔了下去,一聲慘叫之后便是漫長的寂靜,而后是德國兵列隊回營的腳步聲,在靜夜里不斷回蕩、回蕩……片中的這一處場景,在列隊回營的德國兵身上逗留了很長時間,不斷拉伸的長鏡頭襯托出士兵整齊一致的步伐,在并不十分寬的猶太區小道上揚起陣陣灰塵,似乎在告訴我們:戰爭如何扭曲與泯滅人類的心靈,一個看似嚴肅的面孔背后,泛起靈魂怎樣的骯臟與殘忍。
還有這么一個鏡頭:斯皮爾曼走在隔離墻邊,墻被漆成鮮血一樣的紅色,上面還有很多反戰、反種族歧視的文字。他發現墻下邊有一個洞,很小的洞。突然從洞里爬出了一個孩子,然后是另一個,然而正當第二個孩子竭力往外爬的時候,墻對面暴起一串浄獰的笑聲,而后是一聲沉悶的鈍響,他知道這是德國兵的槍聲。第一個孩子驚恐地逃了出去,留下他和一具卡在洞口正慢慢變冷的孩子的身軀……此處,影片里有一個定格的近鏡,畫面停頓了足有好幾秒鐘。主人公眼里凝結了所有可能的灰色,而更讓我沉重的是那一聲刺耳的鈍響。我想:一個人的毀滅并不在于肉體的消失,而是在于現實的陰冷滲人靈魂的深處。
我一直想知道究竟是什么使我在看后如此的黯然神傷,僅僅是那些血腥的場面么,還是德國兵的所作所為令我感到戰爭的殘酷?我想這些都不是,真正深深觸碰我內心的是片中無辜者的靈魂,他們的毀滅對于戰爭中的任何一方都沒有實際意義,他們的毀滅只是緣于個人極度膨脹的復仇和殺戳。如果說戰爭是無盡的消亡與摧毀,那么其中最令人發指的就是對人性的踐踏,當戰爭定義在毫無目的殘殺無辜,滿足個人暴虐的基礎上時,我們的心靈都不會寧靜,每一個尚有靈魂的人都應該站出來,痛恨并譴責那些失去靈魂的戰徒。
同是反戰題材的影片:《美麗人生》向我們展示了父親用愛為孩子幼小的心靈豎起一道堅強的屏障,那句“Justajoy”自始至終貫穿全片,愛的彌漫讓人無時無刻不為之感動。而在《辛德勒的名單》中,主人公辛德勒的覺醒與其高尚靈魂的付出,更是使人感到人性的偉大與崇高。而這部《鋼琴家》卻是真正直面戰爭中無辜生命的毀滅,斯皮爾曼眼中灰白而沉重的現實,深深刺痛了每一個尚有靈魂的人,無辜者的鮮血必能警醒每一個后來之人:切莫在斑斕的生命中留下深灰的印記。如果說《美麗人生》有的是感動,《辛德勒的名單》有的是崇高,而《鋼琴家》中存在的就是真正屬于悲劇的反思。深灰色的眼睛中藏匿著的是換回人道的申訴,每一個人都應該是平等的,影片真正撼動人心的也正是這人道的呼喚……回到家里的時候已經是深夜了,天空早已漆黑一片,我躺在床上一遍又一遍的看著馬丁?路德金的宣言《IhaveaDream》。我想:明天的陽光一定會第一時間照到大地上每一處陰暗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