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叔開的小百貨店距我家只有百步之遙,正值不惑之年的陶叔,家中有兩兒一女,這五口之家雖生活不富裕,但還算過得去。他為人熱情,眾口皆碑。
一次,一位70多歲的老人到陶叔店中買鹽,陶叔像平日里一樣向老人介紹了幾種對老年人身體有益、加工精細的碘鹽,老人聽后一聲不吭,搖搖頭轉身要走出店門。一向熱心的陶叔猜想老人一定遇到了什么難事,急忙叫住老人,從柜臺后走出來,關切地詢問老人。原來,老人有兩個兒子,現已都成家,成家之后,對老人不聞不問。為了兒子成家,老人不但用盡了家中所有積蓄,而且還借債來為兒子操辦婚事,可換來的是老人孤苦伶仃,生活拮據,連最基本的柴米油鹽都成了問題。他每次找兒子都是大門緊閉……老人說著老淚橫流,陶叔的眼角也濕潤了,充滿憐憫之情,隨即送給了老人一些生活必需品。老人走后,陶叔感慨萬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千”,老人把能給予后代的東西都無私地奉獻了出來,難道當兒女們盡情享受的時候,就不捫心自問“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嗎?從那一刻起,陶叔決心在有生之年,為老年人做一些事情,在能力范圍內,讓他們享受天倫之樂。
從此,每當有老人到店中買東西,他都按成本甚至低于成本的價格賣給他們。當陶叔得知有困難的孤苦老人時,總是上門問候、幫助,每隔兩天就去看望一次,和老人嘮嘮嗑,問寒問暖,并送去一些生活用品和錢物。對于居住較遠的老人也是如此,不管冬天寒風肆虐,夏天驕陽似火,都從不間斷,而且他還寄錢資助了幾位媒體報道過的孤寡老人。多年來,得到他幫助過的老人不下二十幾個,人們經常看到他瘦小的身子像根離地的芨芨草,顫顫地走在路上,走在送去關愛和溫暖的路上
有一位老人雙目失明后,無人照顧,陶叔夫婦干脆把老人接到自己家中照料,他們給予了老人親人般的關懷。現在這位老人變得身體健康,精神矍鑠。老人雖然雙眼失明,但面對的不是永久的黑暗,而是無限的光明,是陶叔夫婦親人般的關懷帶給了他光明,在一個充滿愛與溫暖的環境中,繼續感受人生,安享晚年。
為了能讓更多的老人晚年快樂,陶叔自己出錢購買了一些樂器,讓老人們晚上閑暇時,聚在一起跳跳舞,扭扭秧歌。每當看到老人們滿意的笑容,聽到老人們爽朗的笑聲,陶叔的心里總會油然而生出一種滿足感和自豪感。
他敬老愛老的事越傳越遠,人們一提他總是伸出大拇指,贊不絕口,每次面對人們的贊揚,陶叔便重復著實實在在的一句話,“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敬老、愛老、助老就是不忘本啊!”
其實,陶叔經濟負擔并不輕,大兒子結婚需用錢,二兒子上大學需用錢,小女兒上高中需用錢,妻子經常發作的老胃病需用錢,租用店面都還暫欠著租金,但他并沒有因此停止過助老,而是用百分之百的熱情,投人到了自己的愛老事業,他經常教誨子女:“敬人者人恒敬之,助人者人恒助之,敬老愛老是和諧之基。”陶叔的故事已成為當地的一段佳話,成為街談巷議的美談,陶叔也成了我們遠近有名的敬老楷模,愛老典范,助老先進。他用一顆感恩的心傳承著美德,熏陶著子女,傳遞著愛心,感染著周圍的每一個人。我就是因為他的潛移默化而健康成長的,難道我們每名中學生不應成為繼承和發揚敬老愛老助老傳統美德的使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