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智慧是深化農村改革的不竭動力
——下基層蹲點調查手記
按照省委“下基層、接地氣、察民情、解民憂”蹲點調研的要求,去年12月2日一30日,我和農工委的幾名同志到瀘州、宜賓、甘孜等地開展駐鄉進村入戶蹲點調研。在與農戶促膝談心、問政問計于民的過程中,我深切地感到只有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發揮群眾的聰明才智,才能真正激活基層發展動力、夯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尤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亟待集中和開發民間智慧,使其成為推動改革的不竭動力。
一、產業怎么發展?老百姓最有發言權
“少數人小康、多數人溫飽、部分人貧困。”在宜賓縣調研時,聽到有人這么評價農村小康。宜賓縣是四川一個百萬人口大縣,農業人口89萬,其中貧困人口16萬,根據我們蹲點抽樣調查,目前實際達到小康水平的不到農業人口的40%,要同步全面小康,農村確實是塊“短板”。
58歲的喜捷鎮新聯村學堂組村民李天才詳細地給我們算了算他和老伴搞種養業的賬:4畝承包地,種有稻谷、油菜籽、花生、柑橘等,喂了5頭豬、養了6只雞,加上國家補助,一年總收入12200元,如不計勞動力費用,種子、農藥化肥、傳統農機具等年總支出2600元,搞家庭傳統種養業一年現金收入9600元,僅夠2人低層次溫飽,每人每月400元。
李天才的例子是四川省大部分農戶典型,即“9961”型:老兩口身體健康,在家務農帶孫,3個青年外出務工補貼家用。除傳統種養業解決低層次溫飽外,小孩撫養教育、人情世故、修修補補等費用,全靠外出務工的收入支撐。
一戶這樣,多戶也如此。在今天,靠傳統農業持續增收難以為繼。如果沒有產業發展和工資收入的大幅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將十分緩慢。
怎么補齊“短板”加快發展?全國聞名的春風村應該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在筠連縣調研期間,我們利用星期天走訪了4個茶企業,并專門調研春風村,其基本經驗可概括為:基礎設施建設是前提,產業發展是基礎,企業引領是關鍵,配強書記是保證。村支書王家元帶領全體村民齊心協力,瞄準特色產業,在險峻山嶺的石頭窩窩里,打造出1500多畝的李子基地,讓農民有了賺錢的門路,從人均純收入千余元的“石頭村”發展到突破萬元的富裕村,又引進龍頭企業,一、三產業互動,讓鄉村旅游走上了常態化軌道,走出了一條產業興、村民富、鄉村美、產村相融的好路子。
王家元說他的心得就是,想要做事必須把村里各個層面的力量都發動起來,要說服村民們把熱情投注于鄉村,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都能“說了算”。我們走訪春風村發現,無論是成立產業協會,還是搞旅游協會,都由當地村民投票決定,而投票只是民主決策程序中的一小部分,他們進行決策的完整程序叫作“四提四議四落實黨委政府提規劃、村支兩委提思路、黨員和村民代表提方案、群眾提意見,有了發展方向后,由村支兩委議、黨員議、村民代表議、村民議,形成決策,最后通過經費、人員、項目、工作的落實,把設想變為現實。現在“壩壩會”成了一代春風人的集體記憶,一舉摘掉“貧困”帽子,還將“春風精神”傳播到了全國各地。
二、新農村怎么建設?群眾參與是核心
調研中聽到不少基層領導講:當前“三農”工作突出問題是錢荒、地荒、人荒。一方面耕地撂荒,一方面缺發展用地、缺投入、缺勞力,更缺實用人才。有些地方急于改變農村落后狀況,急功近利,搞大統大建、大包大攬,忽視農村發展內生動力的培育。
我們都知道,新農村建設核心就一條:一定要防止空心化、負債化、功利化、替代化、運動化。新農村建設要分清哪些是由政府負責,哪些是由農民負責,哪些是由企業負責。一般情況下,政府主要負責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一路二水三電四氣五通信”,一通百通;農民的房子應以農民為主負責建;產業由市場引領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基地帶著農民干。
內生動力從哪里來?我們在甘孜州道孚縣八美鎮雀兒村調研時發現,當地創新的“三暢通、四反復”工作法,突出群眾參與、突出產村相融、突出利益共享的“三突出”特點,使新農村建設步入良性快速發展的軌道。
“三暢通”即通過每月召開壩壩會,暢通群眾知情渠道;讓群眾參與到試點村建設方案制定中,暢通群眾參與渠道;項目向群眾公示,質量由群眾監督,暢通群眾監督渠邀“四反復”即反復論證、反復走訪、反復印證、反復征求意見,通過問卷調查、走訪村民、召開社員會、與村兩委研究磋商等形式,確保新村建設符合村民的意愿。
在雀兒村調查發現,新農村建設除了配套基礎建設外,還同步規劃建設了“藏家樂”等鄉村旅游項目,產村相融凸顯藏家風情。村里還成立了藏家樂協會、旅游專業合作社,對村民開展旅游接待服務進行協調、培訓和管理,提升旅游服務水平。同時,創新利益分配機制,讓全體村民共享產業發展成果。村里的原住民告訴我們,旅游門票收入和索道收入的10%平均分配給村民,馬幫建設由村上統一經營,出馬出人的村民除了獲得相應報酬外,馬幫總收益的10%還要再次平均分配給他們。
三、土地怎么流轉?利益共享才能長遠目前土地流轉經營大多采取流轉一二十年,租金為幾百斤黃谷不等的做法。這種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農民收益不能夠隨著企業利潤增長而增加,土地權益不能增值。我們在瀘州市合江縣密溪鄉瓦房村與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及種植戶座談時,發現了一種農民與企業共進共舞共富,發展真龍柚產業的新模式:黃谷保底、合作分成。
所謂“黃谷保底”,就是果農和公司簽約發展柚產業,在簽約期內前3年未掛果的,由公司免費提供種苗、肥料等,并提供每畝350元管護費;農民栽種后繼續種植其他作物,收成全歸農民,3年后掛果,按600斤黃谷保底“合作”即土地合作,農民出地、公司管護。“分成”就是將投產收成,扣除經政府、農民、企業三方組成的監督小組認可并公示的成本和管護費后,按照農民60%、公司40%的比例分成,如農民收入分成不足600斤黃谷價值,由公司足額補齊保底收益。合同期滿后,公司無償將土地與土地上的附著物(真龍柚)交還給農戶。
農戶張華益告訴我們,他去年投產的20畝真龍柚純收入8萬元,簽約的種植公司收入5萬元。我們在現場詢問了種植農戶、鄉村干部和農業部門的同志,他們普遍贊賞這種模式。在調研中了解到,全縣很多地方也采取了這種做法,只是因為地段、區域不同,費用不一,有的“六四”分成、有的“五五”分成,公司與農戶不是簡單的買賣關系,形合利不合,而是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形合利合,共生共榮,都劃算、都有勁頭。
對農民來講,這種模式解決了目前土地流轉中一包定死、幾百斤黃谷走人的弊端,農民收益隨著企業利潤增長而增加。虎頭鄉周遠明僅荔枝銷售收入就達23萬元,白米鎮劉正平真龍柚銷售收入19萬元,合江鎮趙乃林開辦農家樂和荔枝營銷收入達21萬元,土地不斷增值,農民離開了土地但仍然看得到那片土地上蘊育的希望;對企業來講,減少了投入和成本,可以集中精力進行科學種植,開拓市場,更關鍵的是贏得了農民的真心擁護,發展步伐加快;對政府來講,解決了種地效益低、農民持續增收慢的難題。目前瓦房村1042戶農戶均種有真龍柚,面積達8990畝,通過專業公司或合作社管護經營,基本解決了以前單打獨斗、“自生自滅”的問題,可以說是“三方共贏”。
四、擴權強鎮怎么改革?激發基層創造性很關鍵在調研中我們了解到,2011年,宜賓縣將縣級部門的部分管理權限賦予10個試點鎮,按照“責權統一、放權搞活、富民強鎮”的原則,強化鄉鎮財政管理權、人事管理權,下放審批執法權,賦予規建國土管理權,增大項目管理權,拓展融資建設權,擴大社會管理權等七項權力,進一步激發了鄉鎮活力。目前已在全縣所有鄉鎮推廣了試點經驗,有效地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2013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9023.34元,同比增長13.1%;城鎮化率30%,同比提高1.47個百分點;GDP、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均排名全市第一。
可以說,“擴權強鎮”是推進縣域經濟發展,激發農村活力的一條值得推廣的新路。通過簡政放權,改變以前經濟強鎮權小責大、責權倒掛導致的“小馬拉大車”現象,實現政府轉型與經濟社會轉型速度同步。但權力的“下放”并不只是簡單的“擴權”,關鍵是轉變職能,融合在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中,政府職能轉型要為這一過程“保駕護航”,為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加有利的環境和更好的社會管理服務空間,在提升政府能力的同時,“強鎮”才是首要任務。既然鄉鎮是擴權強鎮改革試點的主體,就必須充分征求試點鄉鎮的意見、建議,切實發揮基層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宜賓縣在試點過程中,突出主體、因地制宜,在擴大社會管理權方面,鼓勵在城鎮有合法住所和穩定收入的農村居民轉為城鎮居民,促進農民向場鎮集中;同時積極推進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化,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建立農村股權和產權交易市場,允許農村居民轉為城鎮居民后繼續保留土地承包經營權,探索建立農民積累財富、進入城鎮的制度和機制,實現帶資留權進鎮居住、務工和創業。通過改革,實現了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現代產業向農村集聚、現代文明向農村傳播,逐漸形成了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宜賓縣實施擴權強鎮的改革探索,給我們加快縣域、鎮域經濟發展、夯實底部基礎提供了有益的啟示。此次調研過程中,我們也收集到不少建議,比如有的貧困縣基層干部講他們存在“兩怕一難”的心理:一怕把財政補貼占的比例如實報高了,國家就會逐年減少支持,把貧困帽子摘掉了;二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