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著感恩和陽光揚帆起航
5月12日雨
細細算來,今天到恩陽新區進村入戶蹲點有近1個月時間了,轉了新村,看了產業,到了企業和合作社,關于農業農村發展見聞感觸良多。窗外小雨淅瀝,我靜下心來將點滴思考一一記錄下來,名為日記,實為小結。
因為分管工作的緣故,我非常留意恩陽區當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情況。走訪所到的村社,我都想多了解了解他們的黨組織建設情況、學習情況、黨員結構和換屆選舉等。我通過詢問和觀察,從部分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中不難發現,由于大多數青壯年都外出打工了,基本上村干部隊伍都存在嚴重老化的現象,黨員的平均年齡基本都在50歲以上,同時發展培養的新黨員、優秀分子較少,缺少新鮮血液,沒有活力。走訪中,我還發現很多基層干部因為年齡偏大很多都沿用傳統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于應付,創新意識和工作能力不強,導致村上很多工作都難以順利開展,要鎮上派干部到村上去協助才能完成。這是農村基層民主不健康的一種狀態,需要更細的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和群眾工作,必要的時候也需要采取有力的組織措施加以解決。
農村工作更多要依托村黨組織、村干部來做,要實現各項發展目標任務,最基本的保障還是要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對個別“問題村”要加大思想教育、組織建設的力度,加強村規民約建設,引導健康向上的村風民俗。
6月23H晴
到了恩陽才知道大巴山區的不易和革命老區的艱難,新區的發展太不容易了。巴中市恩陽區由于是剛剛成立,基礎差底子薄,目前對農業農村的遠景發展還沒有形成一個相對完善的體系規劃,當地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農村的整體面貌正在打造,農業的生產模式相對傳統,農民收入相對較低,2013年恩陽區農民人均純收入6773元,與全省的平均水平還有1122元的差距,是與其他農業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和地區更是不能比擬的。
在這種大環境下,想快速提升農民收入,發展壯大農業產業可以說是舉步維艱。今天我在區農委張主任的陪同下,到了他曾經工作過的老雪山片區義興鄉,他在這里工作了4年多時間,一路走一路都在給我介紹,這是他當時向上級申請辦的,這條路是他組織人修的,這是他當年在片區工作時辦公室的干部,一切都是那么熟悉,看來他真的對這里的山水和人都充滿了深厚的感情。
“蛇跑出來了。”還沒下車,就聽到有老百姓在大聲喊。隨著張主任一起下車看去,幾個老百姓拿著竿子到處攆,一條粗壯的蛇在地上翻滾。張主任開玩笑地說“沈書記,今天看的就是眼鏡蛇養殖專業合作社,我來了幾次都是自己去養殖場看它們,沒想到今天你來了蛇就自己跑出來看我們來了。”
這個眼鏡蛇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1年多時間了,目前養殖有800多條蛇,同時還帶動周邊20余戶農戶養殖眼鏡蛇^‘眼鏡蛇是主要的食用、藥用蛇之―,可以說渾身都是寶,它的蛇毒、蛇蛻都是名貴的中藥材,蛇肉也富含多種營養元素,而且膽固醇含量很低,有補氣血、強筋骨、通經絡、祛風除疾的功效。”合作社負責人向永林對我說‘3年后,我這里就可以達到上萬條的規模了,到時再來看就不一樣了喲>”‘我這里還在發展白蛇的養殖,1萬條眼鏡蛇里面才有可能孵出1條白蛇,白蛇的價值就不言而喻了,好多人都想買這里的白蛇,我現在正在研究怎樣提高白蛇孵化的成功率。”
看著他手上滿是眼鏡蛇咬的傷疤和相對簡陋的養殖條件,我在想雖然他們發展養殖業的愿望是好的,但是還是要注重科學和安全飼養,首先要對養殖經營進行長遠的規劃;其次要發展精深加工,注意養蛇附加值的提升;最后更要注意養殖的安全性,不能賺了錢搭了命。
7月2日晴
“是不是走錯了哦?他們說半個小時就到了,咋走了1個小時了還沒至史”好意思,我只來過一次,也找不到路。”這是我今天和鎮上一名大學生村官下鄉時的對話。“你們大學生村官不是要到村上去啊?你還找不到自己家的路哦“我一到鎮上就被留到黨政辦了,來了兩年了基本沒咋下過鄉,天天都在辦公室忙著收發文件,寫材料,打掃衛生。”我們就這樣一問一答,問得小謝(大學生村官)臉都有點紅了。
“來之前,我還對這份工作有很大的抱負和理想,打算長期在農村扎根創業,真正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有所作為,但是我現在精力基本都在收發文件、撰寫材料甚至端茶倒水、接聽電話等日常瑣事上,這已經偏離了我當大學生村官的初衷了,我們分到鎮上的大學生村官基本都留在鎮上打工了。”小謝對我說道。
回到鎮上,我和鎮長在一起探討這個問題,他說由于大學生村官人年輕,形象好、懂電腦、人勤快,所以基本上都留在鎮上幫忙了,而且隨意抽調、截留大學生村官從事各種臨時性工作這種現象都普遍存在,“跑腿”和“打雜”成了大學生村官的主業了。
雖然有些大學生村官是被截留下來在鄉鎮臨時“幫忙”,但是還有些大學生村官是托關系找人留在鄉鎮機關,不愿意到農村去。水土不服,怕吃苦,他們中間大部分人對農村社會問題認識不深、了解不全,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懂農村的“人情世故”,不善與農民群眾打交道,缺乏足夠的人際溝通能力;只會講“普通話”,不會講“地方話”;只會與群眾論“大道理”,不會與群眾拉家常;還有少數大學生村官好高騖遠,大事千不了,小事不想干,寧愿伏在“案頭”,也不愿到“田間地頭”。
構建大學生村官到村社任職的長效機制看來也是我們農村工作的一項重點任務了,要把這些年輕的力量真正用到農村基層最需要他們的地方去,實現大學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