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把傳染病叫作“瘟疫”。古人已經認識到它的傳染性,但限于當時的科技水平,認為傳染病之所以發生傳染是因為有“邪氣”進入了人體。直到19世紀末,在歐洲的生物學家們發現微生物以后,人類才逐漸認識到傳染病是由致病性微生物或寄生蟲進入人體而引起的,并把致病性的微生物或寄生蟲叫作病原體,把能夠向外界排出病原體的動物和人叫作傳染源。
所謂傳染病也就是能夠傳染給別人的疾病,比方說麻疹、霍亂等,這種病最麻煩的就是有傳染性。有些傳染病如“非典”,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傳染很多人。因為傳染病又叫作“疫”或“瘟疫”,我國早期的衛生防疫站主要就是為預防傳染病而設立的,隨著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衛生防疫站的工作內容得到進一步充實和擴展,已經不僅僅是防“疫”了,因此也不再叫防疫站而改名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傳染病是由病原體引起的。病原體就好比是傳染病的種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寄生蟲,另一種是致病微生物。
通俗地說,寄生蟲是住在人和動物體內,依靠人和動物的身體而生活卻對身體沒有什么好處,離開了人和動物的身體不能生存的一類小蟲子。可以通過殺蟲的方法(如使用殺蟲劑)來消滅寄生蟲。致病微生物多數也有寄生性,但對于致病微生物則需要用消毒的方法來清除。
怎樣識別傳染病呢?
一般說來,傳染病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傳染病有傳染源和明確的病原體
傳染病的傳染源可以是病人、隱性感染者、攜帶者或帶有病原體的動物,作為傳染源體內必須有病原體生存、繁殖并能將病原體排出體外。如非典型肺炎的病原體是變種冠狀病毒,“非典”病人、感染了冠狀病毒的果子貍、攜帶冠狀病毒的健康人都可以是傳染源。這種冠狀病毒從非典型肺炎病人呼出的氣體、唾液中排出,另一個人只有吸入或通過其他途徑讓冠狀病毒進入自己體內才可能患非典型肺炎。
傳染病有傳染性和流行性
傳染性指病原體可以通過一定的途徑感染他人。所有傳染病都具有一定的傳染性。流行性是指傳染病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學特征,如在一定的人群、一定的季節、一定的地區發生傳染,形成暴發或者流行。
由于各地氣候、物種、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差異,傳染病往往呈現相對的地方性、季節性和周期性。如霍亂在南方沿海地區終年可以發生,而在北方地區一般只在夏秋季節發生,血吸蟲病只在洞庭湖以及長江沿岸的湖沼地帶流行,瘋牛病、埃博拉出血熱、猴痘病也還只是局限在其他國家一些地區。流行性乙型腦炎,在夏秋時發病率較高,這是由于它是通過蚊子傳播的。周期性是指某種傳染病隔一定時間出現一次較大的流行,如歷史上曾出現六次霍亂周期性大流行,四次流感大流行。隨著交通、貿易、旅游的發展,一些傳染病的地方性、季節性已經不很明顯,而人群免疫水平的變化(主要是通過接種疫苗)使得傳染病的周期性也有所改變。
傳染病痊愈后可獲得一定的免疫力
傳染病疫愈后,人體可產生針對這種病的抵抗力,使人在病愈后的一定時期內不會再得這種病。一般在患過病毒性疾病之后獲得的免疫力較為持久,但也有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