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美得空洞
討論中學教育,有識者認為課文所選好文章數目不太多。而教材選名著的數量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素養的提高。美國國際問題專家在分析蘇、美兩國實力時,涉及教育方面,還特別比較了雙方教材的水準,指出蘇聯教材名著數量筱蓋到全部選篇的90%,這一點便在教育質量上遠勝于美國。而我國教材水平不高,便與這些名著、特別是外國名著數量太少有直接關系。那么,“國產的”又質量如何呢?別的不說,《安塞腰鼓》讀來實在讓人失望。
課文全篇都是一些大而不當的形容詞藻以及華麗語句的堆砌。課文提示需學生欣賞其高于音樂的美。這一點正好涉及到古代驕文了。若論其音韻之鏗鏘、聲調之悅耳、對比之工整都無與倫比;而若論意義,空空如也。這課文再優美,與驕文相比也是無以過之,可是讀完是莫知所感,形容一氣腰鼓便罷之,并沒有多少令人難忘之處。這一點我們看看白居易寫的《胡旅舞》,及杜甫(觀公孫大娘舞劍》等名篇,其于繪形之外,多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令人回味悠長,真如飲醇酒;這課文反而如白開水,用盡全力寫這腰鼓,可結果這鼓聲息了,氣也沒了,再無感覺。而現在一般中學生作文多是這類直露成文的。這一點便讓人看出魏晉驕文只追求詞藻華麗、音樂美感,而無真情實感的流露影響仍在。
而且即便這文章很好,可同樣題材、適合要求的文章真不知有多少,更應該選其中最優秀的。而編者偏偏選了這篇,是很令人遺憾的。
我批評這篇文章直露,是完全有根據的。例如同樣寫人美麗的文章,荷馬史詩里寫到海倫之美,沒有用什么比賦鋪陳的費力方法,反而是“當時的元老們認為不值得為一個女人打一場戰爭”,而當海倫出現時,她的美貌讓所有元老都驚呆了,一致決議“為美麗的海倫而戰,萬死不辭”。看這有多么美麗!
正應了一個名言,“美拯救世界”。同樣,美也毀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