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何處覓?
書法史上的絕代珍品《蘭亭集序》是“書圣”王羲之在一次快樂的朋友聚會后的即興之作。這是王羲之生平書法造詣的絕佳體現。全文20個“之”字,各有特點,靈動神妙,無一雷同。在創作《蘭亭集序》的過程中,王羲之舒暢歡快的心情,無疑對他將自己的書法功力發揮得淋漓盡致,有著重要的意義。這引出一個有趣的話題:靈感何處覓?
藝術家創造藝術品是需要一定靈感的。愛迪生說:“天才是 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可見,努力固然是第一位的,靈感也不可缺少。靈感從何而來呢?說得寬泛些,就是藝術家本人的生活積累;說得窄些,具體的某種事物會激發藝術家創作的激情。法國大文豪雨果創作《悲慘世界》的靈感是這樣生發的:一隊士兵押著一個衣衫檻樓的犯人經過,那犯人用悲苦的眼光看了一下匆匆駛過的一輛封閉式馬車。善于觀察的雨果窺見了這一細節.立時想:這個囚犯為什么用這樣的目光看馬車?馬車里面是什么人?他或她與這個囚犯有什么關系 ?....一連串的問題與作家平時積累的一些寫作素材結合在一起, 最終就誕生了享譽世界的巨著《悲慘世界》
說到這些,靈感終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為了創作好作品而刻意去追求靈感,恐怕只會貽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