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讀過杜甫的許多詩。有時我想:杜甫為什么能寫出如此美妙的詩句?他的生活環境如何呢?今年寒假,我從北京只身來到了成都。在蓉期間,我特意去參觀了杜甫的故居——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坐落在一條美麗的小河——綜溪之濱。走進去,一股濃郁的花香撲面而來。這里開滿了鮮花,招來各色的小蝴蝶。我陶醉在這優雅、寧靜的氣氛中。
踏上了園內的林陰道,我突然覺得有些奇怪:這個地方怎么很熟悉呢?噢,我馬上反應過來了:林陰道兩側栽著翠竹,這景色與我常去寫生的北京紫竹公園沒什么兩樣。不由自主,我做起在家寫生時用筆量尺寸的動作,并且學著老師的語氣,嚴肅地說:“嗯,這個角度好……”與我同行的幾個當地小朋友,被我逗得直樂。
林陰道的盡頭是一扇敞開的彩色大門,前方,是一面寫有“草堂”字樣的白色影壁。“草堂”兩個大字是用青藍色陶瓷片拼成的。我走過去順勢一拐,眼前頓時豁然開朗,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溪臥在百花爭艷的嫩草地上。小溪上有座極其典雅精致的小橋,把兩岸連接起來。自橋上走過,我聽見橋下魚兒在溪中嬉戲的水聲,魚兒不時地把布滿水面的綠色浮萍拱出一個個小洞洞,好玩極了。
下了小橋,再踏過綠地,賞過百花,眼前出現了一排矮小的茅屋。同行的成都小朋友告訴我,這就是當年杜甫住房舊址。我頓時一驚,難道這破破爛爛的地方就是杜甫的家嗎?我疑惑不解地鉆了進去。眼前是個四四方方、又小又陰暗的房間,屋里放著一張極其簡陋的木床。我走進最里頭那間屋,站在小小的、由木條拼成的窗子前,不禁想起了杜甫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想到了當年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想到了茅屋為風所破的情形。而今己物是人非,一代詩圣杜甫離開我們已有一千多年了。今天,陽光靜靜地從外面射進來,在地上灑下了幾個美麗的斑影,仿佛仍在感懷著這已去千年的詩人。
走出茅草屋,走進了幾間與草堂相比顯得特大的展覽室,那里陳列著杜甫的詩篇。這位一千多年前的詩圣,竟是在如此的生活環境中創作了這么多千古絕唱;而且,在這樣的環境中他仍能心憂天下,一吐“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心聲,詩人的胸襟是多么恢弘開闊啊!
再次通過杜甫草堂時,我不由肅然起敬,向這位古人深深地鞠了一躬。
次日,當我只身乘機離開巴蜀時,機窗之下,成都市千樓萬宇還在沉睡,杜甫草堂,在萬里長空中是根本看不到的,但它的形象已印在我腦海中。千百年來四海盡知這座草堂,它是人們心中永存的一座名居。啊,再見吧,杜甫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