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的斷想
曾之騰
我認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學會照鏡子,有人一足會說:“這不太簡單嗎,人往平面鏡子面前一站不就得了?”是的,在日常生活中,照鏡子的確人人都會,但要在社會生活中正確地選擇“鏡子”,看清楚鏡子中自己的形象,的確不是一件每個人都能辦好的事。
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的父親就選錯了鏡子。方仲永從小天資非凡,五歲就“朽詩四句,并自為其名”,但其父面對那“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丐之”的放大看人的奪目的凸鏡,便“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最終落得個悲劇下場。如果其父沒有選擇那放大看人只映射出人優點的凸鏡,而選用平面鏡真實地照出仲永的優點與缺點,再予以適當的教育,“泯然眾矣”的悲劇也許就不會出現,或許仲永還能成為舉足輕重的文學家呢!
“火車之父”斯蒂芬遜沒有選錯鏡子。他于1814年造出的第一輛火車時速很慢,震動得很厲害,甚至把路基都震壞了。在頂住各種各樣的責難后,斯蒂芬遜正確地選用了“平面鏡”,對火車進行了改進,終于提高了火車的速度,帶來了運輸業的革命。試想想,如果斯氏選凹透鏡”,縮小地看自己,從而產生了自卑,放棄了對火車的改進,又怎能掀起交通運輸業的革命呢?
在現實社會中,上述類似的事例并不少見。凸透鏡---那掩蓋人的缺點使人自滿的鏡子與凹透鏡那使人產生自卑,使人做事畏縮的鏡子又使得多少人與新生事物被埋沒哦!因此,要正確地鑒別并選用能找出缺點與優點的“平面鏡”,馬虎不得哩!
【評語】
首先,本文值得借鑒之處是聯想的空間很大。由古代仲永之父,到外國火車之父。“二父’’一反一正,說明照鏡子的道理是非常深刻的,給人的啟示是很多的,表現了一定的思想。
其次,本文用使人驕傲的凸面鏡與使人自卑的凹鏡作對比,形象生動,給人印象深刻,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值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