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過《紅樓夢》嗎?與魯賓遜一起漂流而后遇到“星期五”嗎?你被《老人與海》中的“堅忍不拔”的精神打動過嗎?那種感覺也許只能用震撼來形容吧,而這感覺的來源是讀名著。
名著是陶冶人類情操的高級營養品,是人類優秀文化思想的結晶,他讓我們了解了過去的社會及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發展過程都順應著人們的需要,人類渴望了解歷史,渴望看到一種用文學傳達的奇特的美,讀名著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一種高層次的享受。
那熟悉的巴黎昂利街,四輪馬車上披著開司米披肩的富人太太們,那梁山泊一百零八個好漢驚天地泣鬼神的起義,高爾基筆下偉大的“母親”,讓我們了解了古今中外的歷史與風土人情。這一部部優秀的作品反映了不同的時代,不同人的生活。讀名著,對開闊我們的視野,提高我們的內在涵養有很大的幫助,讀懂一部分卻獲取了多方面的知識,真是一舉多得啊!法國哲學家笛卡爾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魯迅一生博覽群書,他所讀的世界名著如法布爾的《昆蟲記》,托爾斯泰、契訶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等等,積累了廣泛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讀魯迅的作品能使人多方受益。綜上所述,讀名著有很大益處,尤其對我們這些初聞紙墨香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
但這里不得不指出的是,有些同學讀外國名著,感覺作者只是在平淡地描述著主人公的經歷,沒有好詞好句,也讀不懂。這是因為外國的歷史、環境、習俗與中國不同,中學生不易在字里行間品出味道。歌德曾說過,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紙面上的話而另一只眼睛看到紙的背面。所以大家切勿急躁,要多讀名著,用另一只眼睛去看紙的背面,做到與作者的心相通,要參與其中,自然會嘗到甜頭。
看了我上面的文章,你認為中學生應該讀名著嗎?希望中學生能把名著當作凈化靈魂的甘露,滋養精神的養料。
【簡評】這是一篇議論文,作者沒有板起面孔說理,而是用文學名著中的形象感召讀者,用廣闊的生活畫面吸引讀者,用熱情洋溢的話語感染讀者。它向我們展示了文學名著豐富的內涵,向我們傾訴讀文學名著的點點體會。這樣,中學生要不要讀名著,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