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言:“食、色,性也。”可我總覺得這二者之外,還得添上一個“睡”。如果不是這樣,為什么古希臘人在封了一個死神之后,還要再封一個睡神作為他的兄弟呢?
人究竟為什么要睡覺?這是科學家們一直爭論不休的話題。近來有人說,睡是人類為了抵抗寒冷漆黑的夜晚而進化出的一種機制,但是支持者不多。或許是因為這種說法太死板,體現不出睡也是一種享受吧。
很有意思的是,現在人不只在晚上睡覺,連中午也得小憩一會。晚上睡覺,時間充裕,可以在床上任意滾身,可以任思維天馬行空直至疲憊睡去,不用擔心時間不夠。午覺就倉促許多,因為下午還有事做,即便有些許時間,也常常不敢胡思亂想,不敢搖來晃去,只能逼自己閉目靜養,頗有苦行僧的味道。但不管是午覺晚覺,每次醒來,總是意猶未盡的。
夏天和冬天,睡覺的感覺并不相同。伏夏,竹席薄毯,吹著電扇,有時仍不得消解入窗的熱浪,輾轉難眠;當然若有空調,就可以安枕無憂。冬天就要好一些,寒冷可以用厚被子抵消,人被被子裹得嚴嚴實實,雖似夾心餅,卻能保暖,所以被窩里外的溫差,甚至可以讓人十分留戀,不愿出來。但不管是夏是冬,只要能睡著,到夢鄉一游,仍不失為絕妙的體驗。
睡夢睡夢,談到睡就不能不說起夢。要問世界上哪個地方是人人百至不厭的,恐怕也只有夢鄉了。每次抵達那里,都會見到不同的導游,不同的景點,走不同的路線,帶回不同的感受。美夢,抑或噩夢?那就要看你的運氣如何了。身處夢鄉,如果能夢見那些探究做夢的機制的科學家們,總覺得就像不知什么地方在刮風。科學,那些死板的道理和公式,怎么可能替代奇妙的、浪漫的夢的體驗呢?
初中畢業前夕,曾奇怪于同學錄上“最想做的事”一欄里,清一色的“睡覺”二字。如今,緊張的學習擠走了睡眠的時間,睡覺幾乎成為奢侈,我終于明白,當時那些同學原來是在大倒苦水啊!人總是趨向于有利的事物,既然睡眠如此美妙,且有髙度的可享受性,無怪乎“睡”會成為眾人之所愛了。
【評語】
雖然文章所寫的只是生活中平常現象,但仔細寫來,卻也頗得小品文之妙。文章里面寫到了作者對于睡覺的種種不同的感受,恐怕這些感受很多人都會有,經他一寫出,倒覺得很新鮮貼切。一個高中生說睡覺是一種享受,應該是由衷之言了,也許正是這些苦學的少年才最能體會睡覺之美。
語言看似平常卻簡明達意,結構看似閑散卻不離主題,二者是文章可取之處。(陳文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