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點鐘的馬蹄聲
樸揚
離我家三百米左右的地方,每天都有早市,在這個季節大約從早上四點持續到九點,菜果農們早上三點多就要前來安排自己的攤位,有的開拖拉機,有的趕馬車就來了。我睡覺很實,很難聽到這些聲音,只記得有一次天還沒亮時醒來,聽到窗外“噠噠”的馬蹄聲。現在回味起來,心中有些痛痛的滋味。
三點是多少人做美夢的時候,他們卻要早早起來,準備好要出售的菜果,趕著車大老遠地到這兒來。想著他們每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勞情形,再想著他們辛苦叫賣的場面,心中不禁感嘆--面對“粒粒皆辛苦”的勞動成果,又有多少人懂得珍惜?
有時我也會和母親去早市,常常可以看到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孩子也在叫賣;還有正是青春好時光的少婦,因飽受日光“呵護”而皮膚黝黑;更有年逾花甲的老人們在自己的攤位前忙碌著……也不能說農民生活都很艱苦,但真正過上小康生活的又有萬分之幾?太多的農民們用自己的汗水換來一角角錢的積累,更為了全家的飽與暖不停地奔忙。記得聽到過“一堆五毛”的叫賣聲,當時真的有太多感慨。一堆菜啊,才換來五角錢,對于我們這些從小沒受過凍沒挨過餓的孩子們,腳下的幾角錢都不屑一顧,這兩個鮮明的對比,讓人心寒。
不知大家有否看過倪萍演的《美麗的大腳》,當時我很不屑地想,主持人也能演電影?然而看過之后,自己受到了很大的觸動。一群西北山嶺的孩子們用他們的真情打動了一個自愿從北京來授課半年的女大學生,有很多東西在我們已經熟視無睹之時,他們卻沒有見過。有時我會想,為了這樣的孩子們,我們能做些什么?
初中時,比我小一屆的學生有機會自愿到陜西社會實踐,起初很多人都是抱著去玩的心態出發的,而回校后聽他們講所見所聞,自己也忍不住想哭。臨行前他們把能給能送的東西全留下了,用他們的話說:“真恨自己當時為什么沒多帶些東西。”
前幾天收到了短信,是中國少年兒童基金會發出的捐款倡議,我回復了信息捐了款。后來收到感謝的回信:“中國少年兒童基金會已收到您的捐款,非常感謝!您用行動來關愛需要救助的孩子,他們將把您的善舉銘記在心,并用真誠的祝福給您帶來好運!”看到這些文字,我很快樂,是那種最單純的助人的快樂。
我總認為,我們這些生活得很好的人不要太浪費,不要太自私,應該力所能及地節約他人勞動成果,關心需要救助的人,無愧自己的良心。
“文貴乎情”,真“情”,從心底里流出的“真情”是本文打動讀者的關鍵。
作者擷取自己生活中司空見慣的近年不為人們所注意的瑣事,將自己的親身感受真實地再現出來。三點鐘的馬蹄聲仿佛也同樣敲擊著讀者的耳鼓。
故事雖小卻蕩滌人們的心態。全文語言盾樸、感人,結構整齊、別致。如果語言再老到些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