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麗指數”拉升百姓“幸福指數
——徐州市銅山區實施“美好城鄉行動計劃”調研報告,徐州市委黨校、銅山區委黨校課題組
當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時候,當大城市空氣質量監測精確到PM2.5的時候,我國廣袤的農村地區、8億多農民生產生活面臨的生態環境應該如何呢?銅山——全國知名百強縣,在“三農”生態建設中超前探索、自覺行動,為實現“美麗鄉村、美夢成真”,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創新示范之路。
回首:經濟騰飛,生態負重
銅山位于江蘇省西北部,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呈“C”字型環抱江蘇省第三大都市圈中心徐州市區,土地總面積2035平方公里,2012年末戶籍總人口134.52萬人,F轄18個鎮、1個農場、11個街道辦事處、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作為典型的城郊型縣區,銅山直接承載了中心城市徐州的輻射能量,發展的先天優勢凸顯。上世紀90年代初,全國第一屆百強縣評比,銅山名列第32位。后雖經數次區劃調整,面積小了,人口少了,但銅山勵精圖治,仍數次躋身百強縣行列。2013年完成GDP750億元,綜合實力躍升至全國百強縣第39位,持續保持蘇北第一、全國領先的優勢地位。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銅山環境問題愈顯突出,農村地區生態破損,污染范圍擴展,可持續發展的壓力增大,民眾的生存環境面臨嚴峻形勢。
銅山區資源豐厚,地下煤礦、鐵礦儲量豐富。由于傳統采煤業的發達,銅山成為徐州市重污染企業的所在地,徐礦集團90%礦井分布在銅山。隨著煤礦資源枯竭,塌陷地問題日益突出。徐州發電廠、華鑫發電廠、彭城發電廠等大型火力發電廠也分布于此。依托這些資源而生的小煤礦、小鐵礦、小采石、小造紙、小化工等“五小”企業,曾為銅山經濟飛躍發展立下汗馬功勞,但也留下了環境創傷。同時,銅山區又是全市污水、垃圾轉運處理的必經通道,客觀上對環境也有不小的損壞。
銅山東北、西南和東南地區為丘陵地貌,是沂蒙山區南緣的剝蝕殘丘,境內有大小山頭589座,面積達22.8萬畝。這些丘陵的成土母巖為石灰巖,山體的中上部,巖石裸露,含石率達70%以上,綠化難度非常大。新中國成立前,森林覆蓋率不足1%。1952年10月29日,毛澤東主席登臨云龍山,當看到徐州周邊石灰巖構造的光禿禿的山巒時,感慨萬千,發出了“綠化荒山,發動群眾上山造林,變窮山為富山”的號召,從此拉開了綠化荒山的序幕。
面對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態環境要求不相匹配的狀況,銅山區委、區政府一直致力于生態環境的修復改造工作,真正站在民生角度思考可持續發展,使農村和農民的面貌煥然一新。銅山區委書記畢于瑞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們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重大民生實事來抓,連續5年實施‘清潔城鄉,美化家園’活動,努力打造美好舒適的生活家園,用美麗指數拉升百姓幸福指數。”
高瞻:精心謀劃,多措并舉
環境是各個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中最容易忽視的問題,在GDP的角逐和誘惑下,各地政府和領導往往不自覺地讓經濟先發展,環境后治理。但是銅山區領導看到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始終將環境的凈化與治理貫穿于經濟發展規劃中。2008年6月,畢于瑞剛到銅山任銅山縣委副書記、代縣長時,“污水亂潑、垃圾亂倒、糞土亂堆、雜草亂跺、畜禽亂跑”,是當時大部分農村的真實寫照。當時從中央到地方有關農村環境的主題工作較少,銅山卻開始著手制定整治鄉村環境、建設美麗銅山的環境規劃,拉開了“清潔城鄉、美化家園”活動的大幕。開展“百村整治”活動,集中力量抓好25個市級示范村和10個重點村的建設。2010年銅山區政府又陸續出臺《銅山區村莊環境整治推進工作實施方案》、《銅山區村莊環境整治推進工作考核意見》等相關文件,為全區村莊環境整治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導和目標依據。在整治工作中,銅山區見勢早、行動快、措施實、效果好,走在了全國的前列。2012年,全國春季農業生產現場會在徐州銅山區召開,回良玉、羅志軍、李學勇等領導對銅山區農村環境整治的成績充分肯定且大加贊賞。
一、“地表修復美容”帶來新資源
由于長期以來對煤炭資源的開采利用,銅山留下了大量殘缺山頭和數萬畝塌陷地。變塌陷地為銅山獨特的開發資源,是銅山破解用地難題、緩解經濟發展與用地空間矛盾的有效途徑。2007—2012年間,嚴格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合理有序安排實施118個各類土地開發復墾整理項目,總建設規模139368畝,新增耕地43445畝。其中,實施55個耕地占補平衡項目26154畝,新增耕地18720畝;15個采煤塌陷地復墾置換項目25477畝,新增耕地15582畝;27個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2288畝,新增耕地1935畝;18個基本農田整理項目47705畝,新增耕地1378畝;3個國家級、省級項目37744畝,新增耕地5830畝。特別是2009—2011年間,搶抓振興徐州老工業基地的機遇及充分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成功實施15個采煤塌陷地復墾項目和14個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共置換建設用地指標16556畝。
通過實施土地開發復墾整理項目,一方面變廢為寶:“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魚則魚”,將原來的坑塘成片、雜草叢生的低效田或者零星居民點、工礦廢棄地治理為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的高效經濟田、林地或魚塘。漢王鎮把低洼地改造成魚塘,建成了3000畝精養魚塘。大彭鎮發展高坡地種植旱作物及經濟林果,建成了近千畝高效優質林果基地,植樹10萬株,形成0.35萬畝的生態林網。另一方面變臟為美:利用廢棄采煤塌陷地興建生態濕地公園,將塌陷地建成集湖泊、濕地、鄉村農家樂為一體的休閑公園,利用開采過的礦山山體進行美化,如在中國礦業大學西門山體繪制“車馬出行圖”,既遮擋了殘缺的山體美化了山林,還起到宣揚漢文化的作用,形成特色景觀。
二、“二次進軍荒山”形成新景象
針對丘陵多,綠化覆蓋少的現狀,2005年銅山實施荒山綠化工程,2010年做出了“二次進軍荒山”的決策,5年來,全區綠化荒山7.8萬畝,總投資4.5億元。引進優良樹種30余種,栽植樹木1400萬株?茖W育林,引進推廣魚鱗坑造林、地膜覆蓋、使用保水劑、生根粉等實用技術,造林成活率達90%以上,荒山森林覆蓋率達到90%以上,空氣含氧量大幅提升。如今,銅山589座山頭層林盡染,翠綠欲滴,“綠”在山中山更美,山在“綠”中山更幽,演繹了從荒山大縣到林業大區的新跨越。
2010年一2012年間,銅山區先后完成了長安路、北京路、中山南路、黃河路、漢王高速出入口、三堡高速出入口、徐豐路塘溝段、徐濟高速、104國道等綠化工程,形成了連綿不斷的綠色長廊。有效凈化了空氣,阻隔了噪音,極大改善了城鄉道路環境,提升了綠化檔次。高度重視森林旅游業的發展,重點打造故黃河生態旅游觀光帶、呂梁風景區和微山湖濕地風景區。建立了一批重點工程,如漢王拔劍泉、無名山公園、月亮灣、納帕溪谷等。
三、“藍天碧水工程”美化新家園
過去,受資源和近城靠礦位置的影響,銅山的工業企業多以資源型為主,粗放型發展,污染物排放總量大,致使大氣污染和水污染嚴重。為此,銅山區啟動“藍天碧水工程”,加快環境質量改善步伐,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加大城市揚塵控制力度,切實控制工地(建筑、綠化、道路、拆遷)揚塵污染,開展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工作,加大對城區餐飲油煙、煤煙污染治理以及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水污染防治工作緊緊圍繞改善區域水環境這“一個中心”,牢牢把握重點斷面水質和治污項目建設“兩個重點”,通過健全機制、抓實工程、突出整治、創新舉措,較好地完成南水北調暨淮河流域治理目標任務。
至2012年底,環境空氣全年良好以上天數由2008年的310天上升至330天,其中2011年達到了345天,良好率由2008年85%上升至2012年90%,五年增加了五個百分點。至2012年底全區京杭運河、房亭河、順堤河等主要河流的水質均達到相應的水域功能,地表水環境質量達標率由2008年的65%上升到2012年的95%,五年上升了30%。區域環境空氣質量及地表水環境質量取得了顯著的改善。
四、村莊環境整治塑造新面貌
鄉村的環境改良不僅是整潔度上的提升,更是宜居條件提升、村莊文化的挖掘和居民習慣的培育,形成村居環境全方位的品味提升,實現農民自我價值觀的重塑。
村莊分類規劃,彰顯地域特色。銅山區靠規劃引領,讓城市更像城市,鄉村更像鄉村,避免了“千村一面”,形成千姿百態的鄉村田園風貌。將村莊環境整治劃分四個片區,選擇重點村莊打造“山水生態型、田園風光型、紅色傳統教育型、歷史文化保護型”等四類典型村莊:伊莊鎮的倪園村充分利用山的肌理,水的神韻,扮靚了山水生態型村莊;三堡鎮的何莊村、馬坡鎮姜站村、大彭鎮的蔡莊村,莊內一條條柿子路、木瓜路如綠帶環繞,莊外上百畝皇冠梨園枝繁葉茂,果實飄香,好一派田園風光;漢王鎮的紀莊村則充分挖掘本村漢代名人紀信的歷史文化,突出打造了漢文化一條街;而距其不到4公里的大北望村,則充分利用本村郝家大院在解放戰爭中曾作為渡江戰役總前委指揮部的優勢,致力將本村打造為紅色文化旅游點。
創建中心鎮,實現全覆蓋。銅山區從2010年開始,按照“適當集中傾斜、鼓勵自由競爭”的原則,采取重點創建,集中創建與自主創建相結合的辦法,計劃用2—3年時間創建6個中心鎮,其中2個為重點扶植鎮,利國、漢王兩鎮已于2012上半年通過全市中心鎮達標驗收。鄭集、張集兩鎮2013年通過了徐州市第二批中心鎮創建達標驗收。全面實施“1122工程”,即創建10個重點示范村、10個特色試點村,做好200個“二星級康居鄉村”及其他200個非規劃布點村莊環境整治工作。完成城鎮主要出人U附近8個村莊的環境整治任務,完成高速公路兩側500米范圍內24個村莊的環境整治任務;全面完成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城際鐵路沿線兩側,以及城鎮、重點工業園區(開發區)、省級以上(含省級)風景名勝區周邊和其他重要窗口地帶共277個村莊的環境整治任務。2012年10月1日前由各鎮(場、拾屯街道辦事處)向區村莊環境整治辦公室申報本階段村莊環境整治各年度計劃,區政府結合省、市給銅山區下達的年度目標任務與各鎮(場、拾屯街道辦事處)簽訂目標責任狀,在2013年全面推進剩余893個村莊的環境整治。
垃圾污水系統化處理,封閉式管理。目前,全區21個鎮(場)建有臨時垃圾堆放場(轉運站)1個,垃圾池(房、箱)718個,全區鎮區外農村共有垃圾池(房、箱)3868個,鎮、村、組收集的垃圾在當天內可以全部進行轉運和壓縮處理。按照省“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理”工作要求,建立了城鄉垃圾收運體系全覆蓋,生活垃圾初步實現了“源頭減量、分類收集、一體化運輸、無害化處理”,覆蓋率達95%以上。分區域設置垃圾中轉站,配置垃圾自動稱重系統,各鎮設置下沉式坡道的垃圾收集站,垃圾源頭分類,保潔員上門收集垃圾。嚴格落實“一人一月一塊錢,農村垃圾全掃完”舉措,實現村莊長效保潔全覆蓋。綠色潔凈環境促進銅山生態休閑觀光旅游業的發展,呂梁山風景區、微山湖風景區、玉帶河風景區等建設都納入徐州市重點發展項0,臺上摘草莓、馬集采金杏、“開心農場”種蔬菜等成為廣受市民歡迎的旅游項目。
聚焦:境由人造,人隨境移
銅山專門成立村莊環境整治推進工作領導小組,實施計劃制定、目標任務分解、協調指導和督查考核等工作。各成員單位明確分管領導和責任處室,抽調牽頭單位職能處室人員集中辦公,其它成員單位設專門聯絡員。各鎮(場)黨委、政府對本地區村莊環境整治工作負總責,主要負責人將這項工作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結合實際建立相應組織領導機構,并制定實施方案,細化職責分工,落實政策措施,做到“四個一”,即有一名領導負責,有一套方案,有一筆工作經費,有一套工作制度。
一、群眾需求是政績的源泉
因村制宜、科學指導、分類治理、致力難點、逐個擊破的策略指導下,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真正為民眾解決生活難題。
解決行路難:柳泉鎮錢郁村,村中沒有硬化路,常常是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漿飛濺。在這次整治中,該村完成硬化路8條,總長4公里,徹底改變了原村道路面貌;解決吃水難:房村鎮由于歷史原因,一部分群眾飲水不安全,鎮里投入150萬元分別建成鎮級生活污水處理站和村級豆家村桃園生活污水處理站,投人780萬元實施改水工程,保障了3600戶群眾飲水安全;解決娛樂難:張集鎮建設了古彭文萃街、維維休閑觀光生態園、村民歌舞廣場、健身廣場、極大豐富了群眾生活。一些地區的入廁難、購物難、乘車難等問題都得到了徹底解決,現如今“莊里路平了,塘里水清了,垃圾有人收了,廁所不難聞了,休閑有去處了,越過越幸福了”。
楚河風光帶建好后,畢于瑞書記去散步,被幾位在那兒帶孫子孫女玩的老頭老太攔。“你搞五星級賓館我們不反對,但那些我們享受不到,搞環境我們天天可以享受,搞得再好,我們都不會說你是搞形象工程。”
二、農民是環境整治的建設者和主力軍
依靠誰,為了誰,搞清楚這個首要問題,才能使“清潔城鄉、美化家園”的工作持久開展下去。政府是主導、農民是主體,充分發揮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農民的建設熱情。單集鎮在村莊環境整治過程中,資金出現缺口,農民主動墊資,使整治工作得以順利進行。閆海子是柳新鎮的一個自然村,通過環境治理,村莊變美了,也激發了村民的愛美之心。村干部倡議由大家共同出錢,村里統一購買紅燈籠,家家張掛。“29元一對的紅燈籠,群眾排隊爭著來交錢。”村干部趙杰談起當時的情景仍感嘆不已,“只要真心為百姓辦實事好事,就會得到支持和認可,這給我們的基層干部上了深刻一課美麗農村建設中,廣大的基層干部擺正自己位置,把村民愿意不愿意、想不想干、滿意不滿意作為重要標準,圍繞“整治什么、怎么整治”和“路修多寬、房蓋多高、垃圾如何處理、鄉規民約如何制定”等具體問題采取逐戶走訪、集體座談、問卷調查等方式廣泛征求意見,充分尊重民意。
三、農民在環境整治中實現自我改造
在環境整治過程中,銅山區始終將改變農民落后的生活習慣與環境整治相結合,實現客觀環境改良與精神面貌升華同步。優美的村域環境鼓勵農民提高科學文化素質,各個村鎮都興建了圖書室、老年活動室等,政府注資配備了農民急需的各類圖書,同時采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擴大農民閱讀面;整潔的村域環境喚醒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柳新鎮魏莊村大力提倡國學文化,尤其是“孝”文化,組織村民評選“最美兒媳”、“最有孝心少年”、開展“中國夢”朗誦大賽等活動,洋溢著濃濃正能量的各種活動感染和感動著村中每一位樸實的村民;先進強大的村域基礎設施打破農村半封閉狀態,水泥路通到家門U,通訊信號全面覆蓋,足不出戶卻能了解天下大事。環境改變了人:農村與城市文明相融合,農民與城市居民思想相對接,碧水青山的廣大村鎮沐浴著現代文明。
展望:“四化”著力,永葆美麗
一、多元化解決資金壓力
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并運用計劃和市場相結合的手段,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機制,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資農村環境建設,逐步形成了政府持續加大投人、農民自主增加投入、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投人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形成了國家、集體、個人共同改善農村環境的良好局面。按照“渠道不變、統籌安排”的原則,將村莊整治工程與涉農項目有機整合,集約投放,打資金使用“組合拳”。項目整合資金及縣級獎補資金,本著“多建多補、少建少補、不建不補”的原則,對年度村莊整治試點實行以獎代補。發動農民群眾投資投工投勞、倡議村莊知名人士募捐等方式,積極多頭籌措村莊整治資金,確保村莊整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村莊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二、精細化提升農民素質
銅山各鎮增設軟環境辦公室,將工作觸角延伸到村和社區,明確提出以軟環境建設作為撬動經濟發展的支點,以最優的服務環境打造資本和項目積聚的洼地。開辟“百姓熱線”和“政行風熱線”專欄,廣泛傾聽群眾意見、擴大投訴舉報渠道,推動政府部門改進工作。加強文明禮儀行動的宣傳引導,使文明禮儀的基本常識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成為廣大農民共同遵循的行為守則。舉辦各種文明禮儀、風俗文化的大型活動,比如,評選“十佳好兒媳”、“十佳孝子”等活動,動員全村全鎮的農民都參與其中,用優秀的文明活動、文明禮儀知識豐富和占領群眾的業余時間,讓農村舊有惡習無機可乘,讓新型農民的形象逐漸在山清水秀的銅山區樹立起來。
三、科學化健全長效管理
村莊環境整治不僅僅是美好村域環境那么簡單,從全國來看,這也是創新社會管理的一個重要子課題。保持好、維護好、發展好整治成果,打一個村莊整治的持久戰才是村莊管理的重點。始終做到節約高效用地,根本上緩解經濟發展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積極穩妥地推進“三集中”,引導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積極創新農村集體用地流轉機制,促進土地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繼續推進保潔市場化運作,全面推進城鄉環衛保潔進人規范化、標準化、科學化的新階段,改良落后的環衛機制,適度提高一線環衛工人待遇;建立專業執法與公眾監督共管的長效機制。僅僅依靠專業執法隊伍難以管理好農村環境,必須引進公眾監管機制。可以依靠農村老年志愿者隊伍等群眾組織來彌補專業隊伍的不足,還可以暢通投訴渠道來及時糾正違法行為。
四、規模化引入創意農業
在“鄉土風情濃郁、環境整治自然、設施配套適宜、文化特色彰顯、人民生活幸福”的理念指引下,引人文化創意產業理念,融入當地農村建設中去。作為蘇北最發達的縣區,在經過村莊環境整治等內涵和外延的發展后,銅山區具備了發展文化創意農業的條件。整合農業的生產、生態和生活資源,把農業生產與文化創意結合起來,創新思維,設計出具有特色的創意農業產品、農業文化、農業節慶和農業景觀,用文化創意放大農業優勢,用創意元素將現有農業提升為高品位的綜合性產業。銅山在整治之初就確立了文化興村、文化興鎮的理念,但是實際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定問題,一些很好的資源有待于進一步開發和挖掘。一是大力發展生態觀光農業園,有步驟發展都市休閑農業項目。二是整修和挖掘歷史文化遺址。紀莊作為劉邦的大將紀信舊址,北望村的郝家大院作為渡江戰役前夕的指揮所,也有許多當時愛國將領們留下的寶貴文物。這些文化遺產需要當地政府進行保存原貌的修繕,挖掘文化亮點,找到市場賣點,激發文化活力。5是發展文化創意農業園項目。在有機農業的基礎上發展有機農場,形成有機加工業、手工業與有機零售業一條龍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