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燭光照亮邊疆--支教工作心路歷程2004年8月底,為更好地貫徹實施國家教育支援的“兩個工程”,響應云南省政府、云南省教育廳的號召,帶著各級領導們的信任與囑托,也帶著立志做些奉獻的想法,我來到了思茅市江城縣曲水鄉中學。
從縣城到學校還有60多公里泥濘而簡單的山間公路,本來不暈車的我都慢慢地開始發暈,終于到學校了,天也黑了。中學位于鄉政府所在地--曲水街,僅僅一條不長的街,整條街的節驟就是學校的上下課鈴聲和作息時間。到學校時正是學生睡覺前的活動時間,雖然已是晚上,但整條街生氣盎然,學生們夾鞋(“人”字拖鞋)的聲音,踢踏、踢踏奏響了邊疆的夜,也有沒穿鞋的學生在用我聽不懂的方言大聲地交流著,我的心也漸漸多了些許的沉重。
潮濕的小房間和很遠的衛生間使我相對固定的生活方式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是我必須改變,我必須適應,因為我在來之前就告訴自己,我一定要把我這小小的燭光匯聚到邊疆這火熱的教育事業中,國家“普九攻堅”中的重點之一就是邊疆貧困山區,我既然有了這么一個機會,怎能不為這個光榮而神圣的事業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呢!
和我們一起到學校的還有一位同歲的師專畢業分配到學校的新老師,我在心里定的目標就是:雖然我只到學校一年,但是我應該像那位新老師一樣,也是曲水中學的新老師,他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第二天,學校召開了學期初的聘任會議,初一年級共有5個班,其中3個平行班,1個女生班(我們也叫尖子班),還有1個后進生班。于是我主動向校領導請纓,請求擔任71班(后進生班)的英語老師。校長對我說:小邱老師,你勇于承擔困難,這很好,可我必須告訴你這個班學生的情況:小學考初中,班里兩門加起來考得最高的那個同學是68分。我想了想,堅定地說:校長,我盡力而為吧。
就這樣我開始教學生英語了,從理論上講,這些生活在偏遠鄉村的朝陽和花朵們應該是樸實可愛、求知若渴的,但現實情況卻要紛繁復雜得多,調皮搗蛋、不思進取的學生占去了班中的一半,與他們打交道著實讓我這個初來乍到的老師頗費心機。漸漸地,我一定要教好他們的決心開始動搖了。可是有兩件事的發生卻又使我重新改變了認識,在新教材的Unit3中,有一個生詞叫computer game(電子游戲),同學們對此幾乎沒有一點感性認識,我決定先介紹比爾?蓋茨再講講因特耐特,可剛把“因特網”三個字寫在黑板上,就有同學舉手發言,他瞪著大眼睛問我:“老師,因特網是用來捉鳥還是拿魚的?”我說:“因特網用來捉鳥或是拿魚?蠻有創意的,這個理想就由你去實現吧。”教室里頓時響起了鼓勵的掌聲。學生們雖然沒有城市孩子們的信息與經驗,但是樸實的想法卻透露著求知的欲望,我能松懈嗎?在一個好不容易等來的月末兩天假期,是星期天,中午,我獨自順著街道散步,學生放假了,街道異常地冷清,基本沒什么人,有些店鋪甚至都沒開門,不一會就走完了街道,發現前面拐了彎就是一條小河和一座小橋,我信步走了過去,站在小橋上休息,這時學校的學生從橋的對岸向我走來,其中一個還略帶羞澀的叫了我一聲“老師”,我順著問他,“你們從哪兒來呀?”他回答了一個當時我并不知道的地名,我只好接著又問,“有多遠呀?”他說:“我也不知道,反正我走了兩個多小時了。”當時,我的心里深深地被震撼了,回到學校,我跟同事說怎么有那么遠的,同事告訴我,走兩個多小時的只是一般的,最遠的要走五、六個小時的沒有公路的山間小道呢!孩子們為了讀書,要步行那么長時間才到學校,我們老師能不奉獻自己所有的能量嗎?山區的鄉街,沒有了學生便完全冷清了,那么,我們有什么理由不把自己的熱血投向如此火熱的教育事業中呢?
一直兢競業業做著自己教書育人的本職工作,從沒有感到時間的緊迫,但是一件突發事件改變了我的想法。那是一個月末假期的收假日,我在宿舍備課,突然同事們喊了起來:“出事了!”我跑了出來,跟著他們到了鄉衛生院,才知道是幾個學生在返校的路上出車禍了,具體一問,那種性能可能很有問題的客貨兩用車,崎嶇不平的狹窄公路,再加上下雨的泥濘,車禍應該也不是偶然的。我一下子心酸起來,過去看看我的學生,他們正在強忍著疼痛接受簡單的治療,但是,沒有一個掉眼淚哭泣的,其中一個問我:“老師,我會不會死?”我說:“絕對不會的,你們還要繼續學習呢,下一步還要到縣城去上高中,到大城市上大學呢。”但是我的心卻忍不住地抽泣起來,不容易啊,我們來自條件如此好的大城市,面對他們,我們有不盡心幫助他們的理由嗎?我必須在這一年中抓緊時間,上好每一堂課,做好每一件事,奉獻我的所有。
有了決心,還得有信心、愛心,真正開始愛上他們是給予我無比震撼的一件事情,因為李仙江建電站,供電緊張,所以學校也停了幾天電。上晚自習的時候,我來到教室,問:“同學們都有蠟燭了嗎?”一位同學站起來略帶點幽默地說:“老師就是蠟燭。”我無語。在黑暗中,我只看見那雙撲閃撲閃的大眼睛和白白的牙齒。我開始深深地愛上了他們,有愛便有了更大的信心,我相信,通過我的努力,會給他們的心靈帶來一些光亮的。是的,我想,每一位支教老師都只能是一縷燭光,因為我們的時間太少,我們的力量太小;但燭光雖小,但我們也必須去把它點到最亮,然后匯聚、前赴后繼,我想必將迎來滿天霞光。
就這樣,我和我的學生形成了很好的良性互動關系,在我任教的這一年中,我兒乎把能花的時間、能投入的精力都用在了教學工作上。每周16節正課,加上周末補課及早晚自習就有近30節課/周(一名中學老師的標準課時是12節/周)。除此之外,我還拿出課余時間在晚上9:00-9:30為學習興趣濃厚的同學做課外輔導。學年上學期期末考,我所任教的平行班中及格3人,打破了上一屆平行班零及格率的記錄。且我所任教的兩班(1平行、1后進)的總平均分還高于其他平行班。學年卜學期,期中考又有3人及格。在年級口語競賽中,后進班有學生參賽,6個獲獎名額中,我所任教的平行班學生就占了一半,另外還有一名優秀獎。我覺得他們給了學校和我一份滿意的答卷,我也給了我自己一份滿意的答卷。
貧困山區的生活條件是我們能夠想像的,在第二學期開學不久,我就聽一位老師說他們班有一名女生因為家庭原因離開了學校,這位同學品學兼優非常難得,副校長和他又一起到龍洞河找到這名學生,做了家長的思想工作后又把她帶回來了,可誰也不知道她還能在學校里學多久。看著她眼里的無奈,我頓時想到同事們也都“負擔”太重:大家每月省吃儉用自愿成立了教師助學基金,每個人幾乎都還幫親戚供著一兩個侄兒侄女……我于是暗暗下定決心要和校領導及李老師一起努力,把這位女生留住。我立即在李老師的幫助下約見了她,這是一個靦腆、秀氣的女孩。之后我讓家人從昆明購買收集了一些中考資料送給她,每月拿出自己一部分生活費分給她,并在每次模擬考前后找她談心,給她講自己的成長經歷(我出生普通工人家庭,也險些因父母下崗而上不了大學)。時光飛逝,中考臨近了,出發前一天,我又把她叫到宿舍,叮囑了她一些考試的注意事項,鼓勵她正常發揮,又一次把錢塞進她的口袋。此時,我才暗暗松了一口氣--我們終于達成心愿,把她一路送到了中考考場。如果有可能,今后我還愿意繼續資助她到高一級學府學習。不管怎樣,我始終認為,在物質上我所能給她的幫助是微不足道的,但希望我能帶給她更多的精神財富(這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讓她能體諒父母、正視挑戰、克服困難,用知識、用雙手去改變命運,將來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我想這些也應該是教師的神圣職責之一。
這如剛才我講到的“因特網”的故事一樣,我認為我在除了教他們書本知識以外,還應該教他們更多的課外知識。在學校領導、同事的組織或協助下,我參加或組織學生門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我參與組織、主持了“關愛生命、健康成長”演講比賽;主講了“禮儀、道德”講座;參與組織、主持了班級小合唱比賽;指導、主持了元旦校園“十佳歌手”大賽;第一次組建了曲水中學“青清”廣播站、開展了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參與組織、主持了第三屆舞蹈、小品大賽,還參加曲水鄉“第十二個哈歷年節”表演及晚會主持,并多次帶學生到駐地部隊聯歡。我甚至還讓來探親的家人給學生們進行了一堂由學生們提問的趣味知識講座。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們踴躍參加,積極配合,鍛煉了各方面能力,我也從中得到了極大的快樂和欣慰。
轉眼就到了學期末,一年的支教生活走向了尾聲。就在教師辦公室里閱卷,語文組的一位老師向我講述了一件讓我終身刻骨銘記的事。今年初一年級的語文試卷的作文題目是:我需要--,提示學生說小時候我們需要玩具、需要糖果,現在長大了,需要什么呢?同學們展開了豐富的聯想,其中有一位同學寫的是:我需要邱老師。
事情過去很久了,我一直都在想,如果讓我來寫這個作文題,我需要些什么呢?我由衷地希望孩子們都能順利上完初中,希望他們能無憂無慮、健康快樂地成長!人生的道路,我也許只能陪他們走短短的一小段,但我會一直關注他們的成長,期待他們成才。
今年7月,學生們知道我要離開學校了,紛紛來到我宿舍,也沒有更多的話,就是給我一個小禮物或一點土特產,甚至有的學生沖進我的宿舍放下小禮物就跑,但是我卻聽見了轉過身去的抽泣聲。在我沿著臺階走出校門的時候,我聽到了身后的男聲小合唱,流行歌曲《小薇》的調子,但歌詞卻是:“有一位美麗的女老師,她的名字叫邱鄰霖……”我聽出了大概是哪幾個男生,但是我卻沒有回頭,因為我的眼睛已經濕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