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肇慶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它古稱端州。從漢代到清代,曾多次成為嶺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沉積形成了眾多的文物古跡,濃郁的特色文化、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多彩的民間藝術、以及以深厚歷史文化為支撐的風景名勝古跡,這些都充分顯示了肇慶歷史文化名城的價值和魅力。
1999年,我懷著對肇慶的憧憬和向往,調到了肇慶學院圖書館工作。想象中的圖書館書香四溢、環境優雅,我不僅可以清閑地工作,而且可以盡情地閱讀自己喜愛的圖書,這樣的美好場景在我以前做護士的時候是永遠也不可能出現的。然而,現實總是與理想相去甚遠。八年來,在流通窗口與讀者打交道,沒有想象中的清閑,也沒有感受到與書為伴的自在與幽雅,有的卻是現實服務中的瑣碎、忙碌與平淡。流通窗口的單調,個別讀者輕慢無理的態度,似乎在無聲地銷蝕著自己對這個工作的興趣和熱愛,也曾讓我深深地迷惘,困惑于自己所做的選擇。在很多學生讀者的眼里,圖書館的管理員是“師傅”、是“阿姨”,而很難把“老師”這樣神圣的稱呼與我們等同。為了“老師”這個神圣的稱呼,為了在讀者面前表現出為人師的風度、學識和內涵,我默默地把眼前的流通臺當成是三尺講臺,決意用自己的言行,用讀者滿意的服務來取得他們的認同。
從此,了解讀者的讀書喜好,學會與他們打交道,尋找與讀者的共同話題,這些都成了我在流通窗口的工作內容。多少次,當讀者在書庫無所適從地尋找時,問明情況后,我總能推薦上一兩本他們喜愛的圖書,并能介紹一些相關的書目。漸漸地,彼此間有了信賴,有了了解和溝通。每當他們找到滿意的書后,讀著他們臉上的笑容,聽著他們真誠的謝語,我找回了自信,找到了為人師的自豪與樂趣。我還實現了多年的理想追求,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2005年,我館成立了地方文獻庫。在整理地方文獻、深人挖掘肇慶歷史文化內涵的過程中,我又一次被這些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包公文化、端硯文化和龍母文化等系列文化所吸引,所震撼。諸如《包公興端州》、《母儀龍德》、《走進肇慶》、《端硯大觀》等反映肇慶歷史文化的叢書在這里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校外的讀者也逐年增多。為了使他們高興而來、滿意而歸,我惟有不斷地給自己充電、儲備、更新觀念,才能更好地服務于讀者。
流通服務工作是因著讀者的滿意而滿意,因著讀者的快樂而快樂。在他們滿意和快樂的背后,蘊含著我們無止境的付出。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站在圖書館最前線的服務窗口,工作任務絕非僅僅是一借一還,上架下架,整理內務的機械性操作,我的言談舉止始終在無聲地展示著共產黨員的風采,都體現著我在為學校的發展,為肇慶市的發展的實際行動。對于讀者來說,我的每一個微笑,我的每一份關愛,我在舉手投足間流露出來的優雅與內涵,都將會是他們內心深處一段溫暖的回憶。
服務工作的境界是無止境的。在圖書館這樣的一個特殊的行業里,我們看不到工作后立竿見影的物質財富。但是,我們有理由讓自己自豪,替自己驕傲。我們平凡的工作,帶給了多少人美好的回憶,豐富了多少人的心靈,充盈了多少人的人生。也許有人輕視過我們的平凡,但我堅信,“圖書館是最能為人類謀求幸福的職業”。因為我服務的是每一個熱愛知識、熱愛讀書的人,我默默地工作,給讀者創造了無盡的知識財富,也給肇慶文化名市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這就是我一一個圖書館員為加快肇慶發展作貢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