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敬業?孔子稱之為“執事敬”,朱熹解釋為“專心致志,以事其業”。現代說,敬業,就是克盡職守。既要敬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引以為豪;又要深入鉆研探討,精益求精。敬業從小處說是一個人生活的基本素養,從大處說是一個民族的素質。
自古以來,許多仁人志士敬業盡責的故事廣為流傳。“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人”;“王猛為相,臨終不忘國事”;諸葛亮一生不辭辛苦,為國為民嘔心瀝血,實現了他所說的“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而現代社會,敬業的事跡也不斷在我們身邊上演。在抗擊非典的歲月里,我們始終忘不了鄧練賢逝世前,拉著妻子不忍離去的眷戀;忘不了陳洪光躺在病床上,還渴望重新回來再戰非典;忘不了葉欣面對死神,發出“這兒危險,讓我來”的呼喊;忘不了范信德奉獻一生,至死都默默無言。今天,我們更會想到,一直從事政治理論教研工作的方永鋼,他是怎樣用心使博大精深的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走進群眾、走向社會。最近發生在衡陽影城的大火災,值班經理鄧衡祁兩入火海,救出百余民眾后英勇殉職,死時手中緊握滅火水槍。時代不同,職業不同,但敬業的品質卻是一致的。
無數的實例為我們詮釋著敬業的內涵。但“天下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細”,敬業的關鍵是始于細、行于實、謀于勤。記得三年前,我從大學音樂系畢業后到老干部活動中心工作。一些同學疑惑地對我說:
“這么年輕亮麗的女孩,去那里接觸的全是老爺、老太,會把你變成老氣橫秋的。何不到廣州、深圳等經濟文化氛圍更好的地方發展呢?”經過實際工作的接觸,我發現,這些老大爺、老太太們,雖然年事較高,但卻談笑風生、步履矯健,打乒乓球的、騎自行車的,學英語、學電腦的,著書立說、行醫講學、關心下一代的,依然非常有朝氣、有活力。他們的歌聲還是那樣優美動聽,舞姿還是那么活潑輕盈,詩文書畫還是那么雋永渾厚!看到他們求知若渴、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情景,真令人欣喜。在這種氛圍中工作,非但不會“老氣橫秋”,反而更使人煥發青春。工作中,我待老人家作前輩來學習,當朋友來交往,以親人來敬重。常常為老人家伴奏排練,教他們唱歌,組織聯歡。每天早上我還給他們開門、打開水、檢査樂器道具、跟蹤活動情況,等等。但他們把我當老師來尊重,當女兒來呵護。我們之間成了忘年交。記得有一次,我生病了,不能去給他們上課,不少爺爺、奶奶都急了,忙著打電話來噓寒問暖,有給我提供偏方的,有送醫送藥的,我感動得禁不住熱淚盈眶。多么好的老前輩呀,他們經過風雨、見過世面、威望很高,但對我這么一個“毛孩子”關愛有加,我有什么理由不去尊重、愛護他們呢!三年的老干部工作,使我堅定了從事這項工作的信心,增強了自豪感、責任感。老干工作是平凡的,但老干工作無小事,細微之處盡顯我們的真誠與志氣、豪情!我們的服務,不僅給老干部帶來了和諧、歡樂與安康,更能夠通過老干部的“所為”,把這種和諧、歡樂與安康,拓展到整個社會,為繁榮活力、文明法治、和諧安康、生態環保肇慶做出新奉獻。
“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細壤,方能就其高”。加快發展是我們每個人的心愿,更是市第十次黨代會給我們提出的遠大目標和美好藍圖。要成就這個目標和事業,需要我們做很多平凡而細致的工作。只有我們每個人都從細處著手,從小事做起,從平凡崗位干起,從自我做起,愛崗敬業,踏踏實實,拒絕浮躁,就一定能促進肇慶這棵大樹的蓬勃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