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鮑十,大家或許并無印象,但提到張藝謀的電影《我的父親母親》,想必是家喻戶曉。此部電影正是改編自鮑十的小說《紀念》,收錄在《葵花開放的聲音——鮑十小說自選集(1989-2006)》中。
鮑十的作品,文筆樸實自然,情感真摯動人,字里行問透露著作者對善良、勇氣、親情、愛情等美好情感的無限向往和衷愛,作品中描繪的一幅幅尋常家事和市井風貌的畫面,總是能在不經意間觸動人心中最柔軟最本原的部分,如清風拂面,瞬I'可凈化浮囂的心靈,感受到生活的單純、樸拙與美麗的溫情。
《紀念》一文講述了"我"的父親母親從相識到相愛的故事。在父親和母親身上,物質的貧瘠被內心的充實驅趕到了一個很遠的角落,幾乎可以被忽略。《紀念》反映了一種中國式的愛情,含蓄到無法言語,堅韌到百折不撓。
一眼在人堆里看到的男人,是這樣的喜歡他,做最好的食物給他吃,總是想看到他。在冰天雪地里等待他,在荒山野林里追逐他,在地老天荒中陪伴他。生活的艱辛、異樣的眼光、未知的迷茫絲毫沒有動搖相愛的意念,反而成就了一曲平凡卻偉大的戀曲,向我們展示著生命的正直與善良,愛情的純粹與奉獻。
在滂草地去來》中,"芳草地"是與主人公以往喧囂繁雜的城市生活截然相反的世外桃源,主人公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生命本原的質樸與純真被喚醒,脫胎換骨般重溫了生命的真實與快樂。作者帶我們走進了落英繽紛芳菲流轉的人間四月天,時間靜止在和煦的陽光下,碧綠的草地上,芬芳的花朵中;孟朐谶@揉合著陽光與青草的甜蜜空氣里,在這自然而然的溫潤纏綿中,嘴角上揚,淺淺吟唱,"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本書中共收錄了《紀念》、《生死莊稼》、《春秋引》、《芳草地去來》、《葵花開放的聲音》等18篇優秀作品。鮑十曾說過:"我們所能指望的文學對社會的功用就是讀者在看的那一瞬間,哪怕只有一秒,被感動了,覺得安靜了。好的作家,我理想的是引人向善的關懷人的作家,這樣的作家,一定會引導人們向善,關懷人。"鮑十的理想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盡管有現實的冷酷、人性的丑惡和心靈的痛苦,但永不湮滅的,飽含著作者深情的,永遠是人性的光輝和美好的溫情。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喧囂時代,在這個所謂鋼鐵城市雞肋社會的時代,在這個充斥著渴望卻匱乏信仰的時代,在這個生命有時沉重得像點滴瓶里的透明液體漠然滴落的時代,他的作品如同一杯淡雅的菊花茶,溫潤中帶著甘甜,清香中又含著一絲苦澀,平復心靈的燥動與生活的失意,彌合靈魂的傷痕與生命的苦楚,引領著我們追尋生命最本原最質樸的單純和快樂,給我們帶來了長久的溫暖和感動。
同時又如佛語所云,"身為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讓我們在對未知的忐忑和迷茫中,在情感和欲念糾結中,在理性與非理性的廝殺中,蕩滌渾濁,重現清明。